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若有涉及亲朋好友的隐私,均不是故意而为之,如有,敬请直接明了地指正,我必会更正的。我能想到的,都会预先予以遮止或隐晦。只是希望本文能对读者的学习和思考有所用处和帮助。
+1016 阅读注意事项:此文随着添缀,渐有包罗万象之趋势,可能大人和文化人对其中思想会感悟更深,小孩子阅读全文并有深刻理解和感应,是有相当难度的(领悟力特别高的除外),建议大人先看,圈阅出孩子易接受的部分,再让孩子做重点阅读,会有更好的效果。半年或一年后,或者孩子有较大的经历后,再行圈阅指导和重点阅读,应有不同的感应点可受用,可更上一层楼。
+1021 注意抓住重点和相应点进行优先阅读:虽然本文较长,虽然讲的都是一些很重要的道理,但道理对于每个人内心的相应处、应机处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心急的读者,可从目录中取其特别想读的章节,先行阅读受用,或者随便翻翻,浏览并精读让人眼前一亮的某些段落(这些都是我推荐和赞赏的方法),不要受完美思想制约,硬要从头到尾读,这不符合灵活变通的思路。
+1016 凡例更改:为了让增补的月份日期四位数(如0702)与一些要点标记的数字有所区别,凡增补的月份日期四位数,前面加上“+”号,以便醒目和区别兼得。
y同学: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和你谈谈学习上的事,这也算是对多年交谊的一个回馈。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思路,现把我在那天会面时所谈的内容,整理如下(我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可能会有所拓展和延伸),希望一能给你以教益,二是在将来三四个月后,如果你翻出这篇信件时,温故而知新,也是可能的,也是我所乐意预见到的(虽然我可能无法亲睹你的进步)。
为什么有时三言两语能点到精要,我却在此长篇大论?我个人的感想,平时的某些心得,是会互相冲突的,好像互相矛盾。我愿在此,就你的问题,结合我的感悟,串讲一下,以期你能有一个尽可能正确的、畅达的理路,自成一家。
+0702增补:本文目录
1、英语怎么学? (0728增补单词猎手一节)第2页
此处中间加了一部分,讲语言的通识。
2、语文怎么学? 第12页
3、历史怎么学? 第17页
4、地理怎么学? 第23页
5、一切以真题为导向,兼谈平时如战时,温水煮青蛙,做题至上,惟手熟尔,一遍做好,本能做好,保持做题的良好状态。 第25页
6、如何看待数学的学习。 第29页
7、超越考试,专业选择(0728增补朋友圈一节) 第33页末
8、预防性措施 第48页
9、懂与不懂、名与不名、僵与不僵(1008增补) 第51页
此处正文开始。
1、英语怎么学?
+1016增补:此处讲述曾送给一位英语界的学人校稿,她对我的观点并不完全同意,认为我讲得过于笼统,没有讲到信号词的点子上;还有就是对于不同文体,如叙述文、议论文等类别,应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我在此一并说明,请各位自己读文时擦亮眼睛,明辨于心,取可取处,弃不可取处(这是对待一切事物和人的正确做法,万勿对一人、一事或一物全部赞同或全部废弃,失之偏颇,没有主见)。另外由于这是我对十多年前的学习回忆,诚然会较为笼统,敬希谅解。
这一点在我前次给另一位高中生的信(重点是谈文理分科的那封,下面会简称给w同学的信)中有详细谈及,主要是说以阅读为核心,看中英文对照的英文短文,以“由此及彼”的互相联系的方式背单词,同时可在精力脑力许可的情况下,尝试每隔10天左右背诵精美的作文范文一段或一篇。
我在与你的交谈中,了解到现在考题前面的选择题里有很多语法题,并且你也很想提高语法题的成绩。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还是认为阅读是重点,通过阅读理解的训练,我们可以把单词、语法等所有语言要素进行融汇贯通的学习(是应用性的学习,真用,而不是死背语法条文。只是除了听力,但听力也要在阅读理解力好的基础上再搞好),到时阅读短文理解不了的,有可能就是在语法的应用上不过关,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补语法上的盲点,这是比较好的、比较顺的既抓阅读、又兼抓语法的办法。
至于你心里很想拿语法题的分数,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如果阅读理解能提高的话,单纯语法题的分数也会相应涨一点点。但如果我们纯粹是去做语法题,则是舍本逐末的学习行为,非但阅读理解的功力不会有提高,并且语法题的提升分数的空间十分有限(仅限于前面的单项选择题,并且无益于阅读理解题、完形填空等的拿分。无法达到全面水涨船高的效果)你现在距高考还有一整年的时间,可以从培养阅读理解的功力去着手。到考前一个月时,就是保持状态就行,再花大精力试图短期冲刺见效,那样意义不是很大。
关于阅读理解的提高。我再讲这几个方面:
A 多阅读一些中英文对照的小短文。我们应该能找到这方面的书籍或资料。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选择把单词的中文意思直接标注在英文单词后面的那种阅读材料(似乎常见于考试中),因为我们母语是中文,这样就会习惯性地去先读中文,以致忽视或忽略了英文生词的猜测环节。即使有这样排版的材料,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种生词第二次出现在文章中时,我们也往往认为它是生词,无法把它与前面的第一次出现对上号,我们可称之为盲词(我在此造词了,你能解意就行,不要用在平时对外的文章中,别人看不懂的话会指出批评性意见的)。
B 如果没有时间用眼睛读,那么可以用耳朵去听一些有趣的慢速英语短文mp3。毕竟离高考只剩下短短的一年时间了,所以要开动多方面的感官,吸收东西,不只用眼,而且用耳朵也是个不错的辅助选项。可以备一个有外放功能的(可以当小音箱直接在房间里播放的,不用接耳机的,因为接耳机毕竟会对听力有损伤)mp3/mp4/平板电脑/手机,然后就可以在走路时、睡觉前、睡觉时、洗浴(洗澡、洗脚等)时、课间时,这些时候充分调动起耳朵的感受。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安全,不要在过马路时听得太出神而忽略了安全,交通安全还是第一位的。耳朵听有一个相较于眼睛读的好处是,听多听少全凭心情状态,身心疲劳时听得进去的会少一些,状态好时会听得进多一些,我们的身体机能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调节,没有透支视力、脑力这一说。
上述所说的用耳朵听的办法,也适用于提高历史背景知识、古诗词赏析、英语听力专项练习等方面。
我特别提到睡觉时也可以开启一些听力材料,这是因为我们睡眠时尽管意识暂时沉下去,但潜意识还在,所以如果我们的大脑某区域处于无意识的兴奋状态,我们潜意识里还是可以接受些东西的。兵法云,“潜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办法,也是合理的,珍惜高考前剩下的一年光阴,是应该的。
C 背诵作文范文。一般而言,经典的英语作文范文,其语法复杂度会小于相同层次的阅读理解短文(相比而言,作文范文会以短句和常用语为主,更易诵记),但也有相当的精练和细巧处,所以背下作文范文,并以7-10天为一个周期滚动背诵,应有很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一开始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大,以自己的能力上限为准,甚至背两三句也好,稍后再慢慢串起来,直到7-10天一个周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次,营养要跟上,背诵极耗脑力,补脑的自然性的食品,可以多补充些,不提倡工业加工的食品,好的补品如核桃、蜜枣等(小而精,可以当零食随时、随地、随口来嚼,不用特地洗,既省事又健益身体,当然我的意见不等于医学专业人士的意见,他们的意见还是更要听的);再次,要选一个适合背诵的良好环境,最好能大声诵读的,不影响周围人休息和情绪的,如果有山光水色的、宁静的、有灵气的环境,那就更加好,这种景色常见于大学的小公园里,这第3点不必强求,但有则更好。
+1016 营养和体力要跟上,此点在背诵上尤为重要,否则正常的心志都会垮掉。本人就是在这点上栽跟头,是摔跤的原因之一。读者切记勿忘!切记勿忘。
这种习练语言能力的办法,犹如武侠小说中的内外兼修,如果内力不够浑厚(即营养和体力要跟上),即使练了降龙十八掌之类的盖世绝学,也不可能真正学会和用得上,而只能对自己有摧心裂肺之伤。后来人尤要注意,尤要注意。
D 有人说做阅读理解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再去读了找答案,也有人说要先看短文,再做题。我个人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特点,都是行的。但是较好的办法是,先通读短文,理解短文的行文大纲,做点适当的标记,然后再读题目,根据前面找到的短文行文思路纲纲和框框,去找可能的答案所在点,再定点精读短文的那一部分,比对答案,选择正确的选项。这样也许做题效果会更好些,省却先通篇精读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或者先看题目却无法记住题目的要点所在。我已经很久不练习考英语了,你要对我的建议酌情运用,视实际情况而定。
E 在第一遍阅读时,有一些关键词是要重点注意的,这一点在我学习和备考GRE考试时,是非常明显的要点。这些关键词附近,往往是出题点。
1) 绝对化的、全范围的词。如all, certainly, absolutey, both, everybody, everything, perfect(完美,这个词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还有一些词也是本身就是最高级的意思,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如excellent,favorite,favorite这个词是否有最高级、比较级,或者本身就是最高级,网络上的答案也有争议), whatever, whenever,等等, 各个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等等。
2) 否定词。如not, no, none, neither, free of xxx 等等。如free这类隐含的否定词,要重点加强和归纳,我目前想不到更多的,但应该还有的。
+0702增补:water-proof,防水的),fool-proof design(防呆的设计),anti-Japanese(抗日),anti-skidding(防滑的),***-resistant(防***的),这些也是有否定意味的。可以据此延伸对否定意义的理解。
3) 特例词。如all except, only, 有时 but 也是 only 的意思, 等等。
4) 比较词。如各个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prefer,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e same as, as ... as 等等。
5) 转折词。如 but, though, although, however, nevertheless, while 对比从句,等等。
6) 表示分项要点词。如 firstly / secondly / thirdly, what's more, in addition, additionally, 等等。
7) 表示前后是同一个意思的词。如 in other words, similarly, 等等
8) 表示总括的词。如 in a word, in summary 等等。
9) 表示相同意思或递进关系的词,如neither ... nor ... , not only ... but also ... , 等等。
10) 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如because ... , because of ... , for ... , so that ..., as因果从句等,
11) 0918 增补表示限定对象范围的词,如all,excluding,including,except,but(除了某某之外)。这与第3点有点重合。
以上这些类别的词都是突出了特殊性、绝对性和比较性等,极易出现考点,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习惯,注意出题点附近有没有这类词,加以重点的总结和关照。由于这些想法是十多年前的了,所以我这里列出的可能不全,但你可以在平时的做题时加以延伸和更好地归纳。
这些词虽然我们平时很常见,甚至初中时就基本上接触了,但是实际上是一篇文章行文中,文章意思的瓶颈点是由这些词扼守的,值得深刻地去体会和把握。
在我们真正第一遍读短文时,有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可以多关照一点,尽量一次性就把相关句子中的意思搞明白,那么后续的做题就会更顺畅,省得再花时间再读一遍原文。
这种关键词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做题中,渐渐养成这种思维习惯,特别是平时阅读理解做错题时,原文中的相关句子里,极有可能会出现这类词,我们就要回过头去按这种思维去把握真正做对题时的感觉。
阅读题做多了,特别是隔相当一段时间,再回头去阅读原来做过的,但已经忘得差不多的题目时(这要掌握好间隔周期,并且每次做题时尽量不要勾划,避免勾起原来做题的记忆),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如此这般,会有一种滚雪球的效应,让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越聚越大,越来越有信心,不足的短板也有信心在将来某一时点扳回来。
题外话:段誉与王语嫣
在金庸的名著《天龙八部》中,段誉因偶然机缘学会了六脉神剑,但他只会自然而然地使出这功夫,却不会讲,也不会传授给旁人(大概是这样的。)。而王语嫣作为一个女性,她不会武功,但她识得武林中的各种奇门招术,招招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我们作为备考的人,是落实拿分数的最关键一环,应将所有焦点集中在如何拿分上,训练自己本能地、尽可能地拿分的本事(会武功,并要真正使出来制敌拿分)。而我在这里讲的,只是像王语嫣那样将各种功夫娓娓道来,其实我的真正修为也是很差的。所以如果你看完本文一遍,有体会的话,就把本文搁在一旁(先看一遍就够了),着手去实践做题训练,尽量对照着做真题时的不足,加强各短板的训练。如果过了两三个月,自己有一定进步,再来看些武功修为的材料(如我写给高中生w和你的信,管卫东老师的视频),那时才会有思维上的进一步升华。
而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既文又武,既能下手自己总结成文字,又能征善考(考试),这种人真的就是出类拔萃了,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经验能上升为理论。像金庸小说中的独孤大侠,我想就是有这种修为的人。(可详见Excellent单词的拆解,详解见给w的信。)
关于完形填空类题目的做法。这种题目据你讲是最难做的。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A 在作文范文背诵时,同时注意一句中各项语法成分的勾连关系,如主谓宾成分的分布,主语、谓语在人称、动词形式、单复数上的一致,状语的各种修饰,复式句里的时态与主句时态的一致(这种复式句在作文范文里不常见的,因为考纲更多地是在阅读理解里考复式句)。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阅读理解的精读上,但我们在精读时的专注力和效果会稍逊于作文范文背诵时得到的效果,后者是完全凭脑子在想,而前者会让我们的眼睛欺骗自己已经读到位了,并且伤眼力。
B 在阅读完形填空题时,注意分析语法成分的分布,例如主、谓、宾或主、系、表结构,这是最基本的骨架结构(如果骨架结构缺什么,我们就要补上什么,就会有一定的线索),但是除此外,ing动名词作为名词性成分也常见,所以分析出真正的大架构上的谓语动词是要有一定功力的。在一个句子中,一般而言句子主体结构是要完整的,除非是约定俗成的省略句式。
C 注意扁担词。我在大学里学习备考toefl(托福)时,一个老师讲过,扁担词是重点要关照的一类词,它们承前启后,会把句子的其它前后成分连接起来,挑起来。它们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类。
1) 动词,特别是谓语动词,它们前要有主语,后一般有宾语,还有一些状语词(如时间、地点、程度等,注意这样的话,动词是一肩三挑了:主、宾、状),这类词我们要重点揪出来,如果没有,肯定就是缺了它。
2) 系动词,它是前要有主语,后有表语,也是两头挑,也要注意,一句话里没有的话,肯定也是缺它。
3) 连接词,如but, though, that从句的that, which从句的which, 其它从句的if、when... , 等等,如果一个长句中出现了两个主干的扁担词(如两个动词谓语),那么肯定要有个连词把这两个扁担词所在的句,做一个分隔。如果一句中前后出现了两个名词性词组,那么中间肯定有一个扁担词,不是动词,就是介词,或者是ing动名词等扁担词。
4) 介词,如 for ... to ... , influence of the chairman to the people (of ... to ... 两个介词形成的名词性短语)等,一个介词虽然不是句子的主干,但它却是扩展句子意思的最佳手段,真正用起来非常复杂,高级的考试如GRE(美国研究生院入学考试)等,真正难点之一,就是复式句加反复勾连的介词短语组合。
所以做完形填空时,上述这些扁担词先要揪出来,再去分析其它句法成分缺不缺。我现在很少去接触这些东西(10多年了),所以归纳的这几类扁担词可能不够全,需要你在做题实践中再不断扩展,这种思路应是一个正确的做题方向。这类词和上述讲的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是一样的,基本上我们都认识,只是有些忽略了。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其实扁担词除了动词外,其它的词基本上我们中学阶段都学得差不多了,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些词,只是没有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已(Penetrating understanding,一针见血式的理解)。反过来说,我们平时学习单词时,要特别注意生词中的动词,一是因为他们是扁担词,一个动词不懂,马上影响对全句的理解,不像名词,如果不懂名词的话,还可以连蒙带猜,有孤立性。二为,动词的形式变化与人称、单复数、ing / to形式等是有关联的,更是不好把握。建议学动词的话,多看相关的例句,这会对它的扁担感有比较好的感觉。如果找不到例句,建议上有道词典网(dict.youdao.com),搜搜相关动词,一般里面都会给出至少两三个例句,研磨一下,动词用法就会稍有长进的。
另外,你也提到,科技类的阅读理解非常难做。这可以结合扁担词的思维来做一些分析。首先,科技类的短文里,多出现的是一些名词性质的生词,并且这类词的第一次出现会注有中文的,而且第二次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把它当作第一次出现,因为第一次出现时的中文括号及意思导致我们忽略该生词的本身字母组合。
这要从两点下手,一是注意扁担词所起的承接作用,知道某名词跟某名词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承接和受用关系。二是对于长的专有词,建议在第一次出现后,做一个缩写标记,如AstroNautics(航空,为了方便理解,我把a.n都大写)可标记为A.N.,至于科学家或地点等专有名词,更可以做缩写标记,如Einstein(爱因斯坦)可标记为EI,这样就会稍微防止第二次出现还被当作第一次出现的情况。
更好的办法,当然是平时多练多读多做题了。
D 注意在平时的背单词时,往做题的思维上靠。我在前面写给一位高中生的信中曾说过,要抱着“由此及彼”的思维来背单词,这对于做短文填空题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读英语起码四、五年了,不要停留在单词的英语念一遍,中文再读一遍上,而要广为联系,念到一个词,要把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如桌子和椅子,就同是家具类的词)等,不断地广为联系,这样就会把自己的词量织成一张活跃而动态的网,到做短文填空题时,可以有强大的单词网来支撑。这种办法在现在就要注意训练,到考前一个月再练这种思维,会来不及的。
好的办法,是在背单词时,要动笔随手写写记记,可写在草稿纸上。你可以在背单词的时候不停地写,过后不用太注重去温习自己曾写过的思路和单词网。再背一遍,我们就再写一遍,这样每遍背的话,实际上会勾连起不同的单词网。这样背的话,单词网搭建起来就是本能的,是存在你的脑海里的,是真正会实现英语思维的(不是把英语单词先翻成中文,再根据中文找同义、反义等关联关系,而是直连到另一英文单词)。
关于真正的英文思维,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前些年我有机会代表一家企业与外商商谈技术合作的事,刚开始也是非常笨拙地用中文写出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手把手地(word by word)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再寄给对方。反复来回几次后,自己就有感觉了,先是用英文直接写一些简短的回复,然后有一些想法,就直接用英文展开相当长的、实质性的讨论(先求表意,再求语法准确,老外一般开始时不会怪我们中方人员语法不对的)。所以说养成英文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逐渐使用的过程中练就和成熟的。
E 所有上述这些,要我们先明白单个单词的意思,单个名词的意思,等等,如果这都做不到,那么以上几点就只会是空中楼阁,可观而不可攀。
+0727 单词猎手
阅读英语文献,其中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提升词汇量(Vocabulary),这方面,除了日常的读短文,认单词外,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提高:
*) 准备一本英英的同义词字典,供平常查词用。我记得有一本Thesaurus很好(也有专门的Antonym和Synonym词典,不知与Thesaurus词典有何实质性区别),但很小字,不知现在有无软件版和手机版。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也赠我一本Webster英英字典,里面据说有词根(word root)及词源(derivation history)的详细解释,非常好。如果同学的水平实在不够,那就准备一本英英加上英汉的双语字典,里面的每个词项既有英文解释,也有汉语对照,当然这样的话,对于快速打通英语思维是个障碍,因为国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总会让人愿意看一下中文解释,就放下其他的不管了。
*)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看买来的零食、饮料、数码产品等上面的英文产品说明,如成分、用量等。但是,这些说明书中的英文,由于有一些是由水平很次的人翻译的,难免辞不达意,所以要有分析地、有主见地来看待这些中国人写的英文。这也是很有助于提高词汇量的。英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此法可推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英文,如数码产品的多语种说明书(很好的中英文对照阅读材料)、机场分发的多语种广告单、等等。
*) 多查百科,特别是关于缩略语的百科,如Ascii,如果我们百科一下的话,就会有相关的缩略语全称解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缩略语的理解。更如Laser激光,其来历更有意思。而中文百科中,如“夏梦”词条,也非常有意思地引用了很多英文单词描述金庸的情感世界(夏梦是金大侠的梦中情人),这都有助于提升英文的理解力。如果百科中没有,说明我们的认知程度已经接近百科的极限(更直接地说,是百科词条编辑人员知识面的极限)了,那就只能问人了,不得不问人、问高手。
*) 多用英文单词或英文句子来搜索资料。我个人感觉,用Google谷歌搜索英文,会有非常准确的结果,虽然结果是英文的,但我们不用通篇看一篇搜到的网文,就能大致了解网文的关键,这也是很有助于提升英文水平的。当然现在谷歌被封网了,建议用百度或必应bing.com来搜索英文,也会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即便是百度的英文搜索力度,其结果也是相当可靠的,不像中文搜索那样出很多垃圾结果,当然,和谷歌搜索的英文命中成功率而言,百度还是差一大截的,但已经很不错了。
*) 专有名词也要作为学习对象。专有名词,如公司名称、名人名字、电影名字、电视剧名字、地名、王朝名字等,虽然不是我们的必学内容,但如果我们有时间,去了解这些专有名词的来历和渊源,都会有收获的。所以不要把我们的Vocabulary词汇量局限于课纲上。
*) 对于记单词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老给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打击(我怎么还记不住这单词,这种意念不要常常现起),虽然说第一次认了之后,不会有深刻印象,但如果过了三、四个月,再一次遇到那个生词,打个照面,就会有“一回生、二回熟”的认同感了。所以,记单词和认人,在某些方面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熟人要多聚一聚,也就是勤抓阅读为本。
*) 记单词,也要充分调动各感官的积极性。特别是听力,要通过耳朵,反反复复听一些短文,因为有些单词我们虽然认得,并且也会自已拼读,但老外的、纯正的、地道的发音,就是与我们的单词发音不一样,那种感觉只有自己多听几遍,再结合看听力原文的文字版,才会真正有觉受。所以说听力资料,一定要找有文字版的,以便对照和检查听的效果。特别是mp3/CD音档、英文文字对照材料、中文对译材料三者兼具的教材,极有利于学习上的快速查阅、检视和提升,应重点搜集和优先采用。
+1015:语言的通识
其实英语和汉语(我们应称之为国文更合适),是有共性的,就是说他们都是语言,在这点上是有相通处的。我在上面的英语心得论述中,多是讲英语语言的基础性理解问题,而下面讲的语文心得,由于是母语,驾驭得更为自如,多讲的是一些文化上的、思想上的内涵的东西。其实,如果就同一层次而言,不论是基于同样的语言基础理解层次上,还是同样的文化思想层次上,两种语言都是有些相通处的,其中妙处只能由读者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否则,中华大地上也不会出现如赵元任等的语言奇才,我想赵大师正是悟到了相通处。当然,按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的想法来说,有比较,就会有相同点、不同点,由此更可彰显举一反三的力量。
而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时代发展中,先后有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之说。当然称这些为语言,也正是他们有描述与解决问题的表述能力在内。最大不同点,在于自然语言可以嬉笑怒骂成为软文(看着舒服,实际上不管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误导读者做事的方向),或者说谎的文字也没事。但是数学语言是要解决问题的,而计算机语言更是必须能够正常、正确运行才算数。在计算机黑客界有句名言:We believe in the running code.(我们信仰能够运行的代码。)此即明证。乱写一通代码,光图好看花哨,不求实用和渐进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两种严谨的语言中,是行不通的。
而就更为宽泛的范围而言,艺术语言,如建筑语言、音乐语言、肢体语言等,就更为玄妙,虽离语言的本意更远,但也是人类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不好多作解理。
由此综述,可见凡称得上语言的,我们可将其并列而作求同、求异之比较,以求更深的理解。这就是我再增补这段话的目的所在。此中妙处只有身临其境,深入行业内在思想,亲自领悟才能得其真谛,恕我能力实在有限,又距学习时日太为久远,不能为读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此中胜景,所以在此只能做个引子,略谈一二。
+1016 行业、专业语言
其实各行各业,归根到底是有一套术语或语言在同行间做交流的,入行者必须熟悉本行业内的各种术语,方能展开业务学习和讨论,以至激发新的思想和思维。就是黑道也有一套黑话的,外人如何能懂?
所以学了基本文化课,并不等于将来在社会上入行就包治百病。入行没多久,就急吼吼地呼啸着要创新,那更是没有底蕴的表现。入行者必定要深入研习行业内的专业词汇和基本业务内容,过数年学习和实践生涯,才能有所崭露头角。(据我大学老师说,有一定实力的,方法得当的,并且运气不错的,七年的专注可有些实实在在的小成就。)
所以,虽然大学生比技校生如果同时进入一个行业,实践能力上大学生开始会稍差,但谁理论素质高,善于总结,就会后来居上(不一定是大学生会总结,要看各个人的修行、坚持、毅力等)。
+1016 语言要从娃娃抓起
现在凡事都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娃娃抓起最合适,人学会了语言,表达、描述、交流,都不会是难事。现在社会上即使是大老板,短时间内要把一件事表达清楚,也不见得十个老板里就十个都会。
本人体会最深的,就是计算机语言素质的培养,尤其要从娃娃抓起,错过了孩童时代的培养,等到春心萌动时(17、8岁时)再去学那些繁复的代码、流程、结构、概念,一是没心思(恋爱也是相当要紧的事),二是欠缺大时间跨度上的素质养成,三是根本就不会用现代信息基本工具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长,会整整落后别人家一两代的时光(这样的人往往观念落后,也可能因此会误了自己子女的培养)。
君不见世界上优秀的程序,往往是资深程序员数十年功力的积累,而且一家大公司中A软件优秀,并不保证同一公司中的B软件也优秀,可能是另一国家另一公司的Y软件(与B软件同类的)在市场中胜出。所以软件专业上,一是要对计算机及语言本身有深入理解,二是对软件所在的行业有深入理解,两者结合做基础,再由核心程序员打造,才能造就伟大的软件。
例如光盘类软件就以欧洲为出色,英国出了ImbBurn,德国出了EAC(CD音频提取软件),杀毒软件则以东欧实力较好,如Avast等,多是捷克等国的产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好软件是研磨出来的,需要相当的积淀和功力,不是说做就能做出来的(今天一个xxx攀登计划,明天一个yyy领军计划,空造出许多废文,却无一样实在)。
虽说是软件行业内如此,可是如果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连Word排版、Excel计算都要捧书学,那工作上的起步和腾飞,是何等遥远的事!
当今社会之现实,是考试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考试过不了,名校上不了,成绩上不去,一切都免谈,社会的游戏规则如此,否则谁会去劳神这个。但是标准化考试(就是不停地填ABCD选项,然后涂答题卡的那种),真的是抓语言学习的最佳办法吗?还是要练阅读、作文加词汇为根本,而不是那些烦人的ABCD选项。
+1021 会语言不等于会思想
我们在学校所学,固然语言是基础,但是思想的深度和深刻,来源于对现实和历史的综合分析。
所以,学好英语,会讲几句洋文,切记要戒骄戒躁,要学会把自己的内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否则只能是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后劲。学好语言,最终是为总结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指导目前的实践和研究,升华为后人的可复制经验服务的,所以一定要在思想性(实用的思想,不能是空谈一气大道理的那种)上有提高,才算没白学语言。
综观古代历史,有成就的实践家,并不单纯来源于学院派。中国有很多大家,是17、8岁时从学徒做起,边学文化边实践,在成长中逐步把前人的所得与自己的所思所悟结合起来,揉合一体,掌握行业规律,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点尤其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晚清大商人胡雪岩,又如商务印书馆的某些掌门人,再如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中某些人,都是如此过来的。
所以,要会语言,更要会思考,这才是人生进步的关键。一些地方老板,虽然文化不高,甚至不善表达,但他们就是会结合实际,化复杂为简单,思想归于简洁明快的分析,才会有思想、有想法、有成就。
2、语文怎么学?
你说到古文赏析类题目不好做,特别是名篇背诵类的,下面我就从这点讲起。
1) 古文赏析类题目、或名篇背诵类题目。做这类题目,我们当然能背就会能写。但是我们现在的思维与小孩子的背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机械背诵更多一点,而我们则更习惯于理解记忆。所以如果是长篇的名篇,我们如果不抓住文章的纲纲,习惯性地从头背到尾,那么考试时一紧张,往往会在文章的中间卡壳,无法继续。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我们要尽量地理解记忆,比如说背《岳阳楼记》,大框架中,可能有些段是写景,有些段是写情感,在写景中,又有近景远景之分,山光与水色之分等等,我们就用这种二分或三分法,不停地解构整篇文章到句一级,我们就能看到,作者讲的是很有次序的,我们背起来也会很有次序,起码考试时万一中间卡壳,能知道题干中写了什么事物,要我们填空的,大概是要写什么另外事物(打个比方说,与题干有相同性,如都写景色,又与题干有不同性,如分为近远景等),有助于我们回想。
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小孩子念ABC-XYZ 26个英文字母时,如果他会了,他会从A一直背到Z,但如果要他从中间的N或其他某个中间的字母开始背,他就没办法了,这说明他还没有背透。我们背古文也是一样,唏哩哗啦从头背到尾,可以很顺畅,但如果从中间某句开始,似乎就卡住了,我想这样的问题,关键还是没有理解原作者整个的行文思路的框架(并且单字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做不到Penetrating understanding,意译为一针见血式的深入理解)。毛泽东说过“纲举目张”,就是说抓住主干、抓住大纲、抓住大框架,再去细化枝节,可能效果会更好。到时即使我们写不出原句,比方说错写了个别字,那么也是能得分的(只是不是满分而已)。
关于古文的赏析,建议你去看百度百科(bk.baidu.com),如《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这前三篇重点推荐去读,如果你有空的话,出师表实际上有前、后两篇,都很不错。不知现在的高中有没有收录这四篇?)、《滕王阁序》等,真正是流传悠久的古文名篇的话,在百科的相关词条(以文章标题做关键字去搜索)里都有详尽的白话文翻译、通篇架构分析、以及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有助于你了解文章行文的来龙去脉,对于理解记忆和背诵很有帮助的。
百度的另一妙用,是当你遇到语文题中,十分不懂的古文句时,可以直接进入百度网站,输入“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释”(比方说是这句话不懂),然后出来的结果里,如果网络上有高人的话,十有八九能找到详尽的解释。但是如果前10个搜索结果里没有中意的,就请不要再翻了,这说明网络上也没有现成的好答案,不然搜索引擎很容易优化、定位到相合度较高的结果来的。何况搜索也是件很有功夫的事,网络浏览很容易走神偏离原主题的,所以请慎用网络和电脑。
另外,如果你有前述的那种抽出中间句子背不下去的情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对句子中每个字的含义没有理解透。因为古人写的文言文,一个字就相当于现在英语的一个单词,或者我们白话文中的一个词组,如果只是顺口溜式地背下去,还只是机械记忆。这个问题,我想对治的办法是多读些文言文与白话文翻译有并排式对照的材料(好像学英语阅读时,读中英文对照的材料一样)。对于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各个注释,起码要认真看一遍,再去背,觉受是不一样的。还是建议翻看百度百科,里面的白话文对照是很详细的。
2) 作文题
在我们的谈话中,偶然谈到今年福建高考的作文题,题目大体如下,“说到空谷,有人会想到悬崖,有人会想到栈道桥梁”,请写篇作文。
我在此谈谈我的作文感想。
A 我个人在小学及中学时,其实作文是很差的,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是进不了本地最好的中学的。作为农村来的孩子,或者家庭文化氛围和眼界不够的话,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谈不上有好的作文。言为心声,如果自己心里没有什么东西,那么就会下笔无物,自然写不出好东西。而心里的东西,来自于体验(重点词是体验,第一手的体验是最真切的,experience, WinXP中, XP就代表experience,这是一代里程碑式的操作系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汇聚到我们的内心,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方法和主观判断,以及情感。我不得不承认,那时的我是一心从书本上求真知的,但是确实眼量是不够的。
B 考试作文以拙取胜,不要极尽工巧。也就是说,我们在考试时的作文,不要片面地追求高分,要尽量四平八稳,观点上以稳妥为好。那些所谓的好的、高分作文,不是作者极有功底,就是作者碰巧以险取胜。一般的改卷老师也是人,他对于极尽机锋的作文,不是全面认同,就是全面否定(后一种情形居多),所以我们作为凡人,不要有投机取巧之心,碰对了是行大运,碰不对,是大霉头,而后者占99.99%以上(世界上两个人的世界观和思想观点要在一篇有机巧的作文里达成全面和高度一致的话,是极其少见的)。投资界有句名言,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高收益的期望值也会带来高风险,走上社会的人,多多少少会有投资理财的经历,他们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与作文取分的关系。
邓小平常说,我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以他的见识和经历,他很清楚,自己还不足以标榜为优秀,从大历史观上看,他扭转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但没有完全扭转政治的前进方面,有其优秀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在作文行文中,一定不要给自己的文章水平加压(不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的想法),求稳为上,把分数落袋为安为上策。
我会想起我们初中时,老师让我们做些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陈述,我故意选了个长长的定理来做示例,被数学老师大大地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地批评了一通。所以,能取拙处,以拙取胜,不求机巧,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
C 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一是要有生活体验,二是求稳为上),我再讲讲对该作文题的感想。我首先想到的是“空谷传鸟音”,但当看到后面的两句话,用简单而直接的思维(简单直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点),就是悬崖是危险的,不安全的,不好的,而栈道桥梁是通途,是路径,是好的,希望所在。这就是另一思维点:一分为二、一体两面的思维。我在此稍加展开。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缺点,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常人很容易想到的。而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化作这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考察,所以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有心去观察、钻研的话,都会有两面性、矛盾性,这种两个对立面、一个矛盾对之间,其各种关联关系,都可以做与相似物的类比。如人类社会中,国与国的关系,就可以类比为人与人的关系,类比为党派与党派、山头与山头的关系,等等。
所以用上述的三种思维(简化简单直接、一分为二、类比),我们可以就这个题目展开很多内容。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而言,我能想到的,就是见景生情,情为心声,我们能发现事物好的一面,也会发现事物不好的一面。我会想到“棺材”的例子,两个秀才同去赶考,同时碰见了一副棺材,一秀才看到了就觉得不吉利,弃考了,另一秀才看到了,想作“升棺发财”,信心满满地去迎考,结果高中。这也算是物化于心的例子。如果深究的话,这与明朝大儒王阳明的思想有点类似(我对他的思想没有深入的研究,不敢作太多的延展)。但似乎传统教材中对于王阳明学说实际上很少提及,我到考研时遇到一政治科的往年真题,才知道有这个人。另注:王阳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题外话:哲学的指导意义。我上大学时,哲学老师讲课,常说老学友们回校,总会说哲学还是有很大用处的。我的体会,哲学就是各种事物演变的通常道理的归纳和浓缩(属于通识,常识,common sense)。如果用类比思维的话,加上我们文化人独有的对具体事物的体验,很容易导出对事物的深刻洞察。例如我们数学上有个比例公式:
A / B = C / D
如果A、B、C三个是已知的,那么我们很容易求得D。用类比思维,就是在知道通理的两种元素关系下(如 A / B),再知道自己体验中的某种元素(如C),就能导出D大概是什么样的性质和状态。
0702增补:也可以说,如果知道A、B是矛盾对,C、D也是矛盾对,A与B的关系很清楚明白,那么由以上三点,可推出C、D矛盾对上应采取何种看法。
所以一分为二,加上类比思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思维点。我能想到的,应该是那一代打江山的革命家,对于这种思维是了然于心的,只是由于文化水平和维护自己所创建的政权的关系,他们不能说、不好说、不便说而已。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毛泽东的《矛盾论》等著作(或者看百度百科的介绍,我还没看过)。
D 作文的收尾。我们知道,事物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但分析完事物后,该如何收尾并亮出总结观点呢?就这一题目而言,我个人认为,可以“合二而一”,我们既要看到空谷所暗示的潜在风险(悬崖),又要看到空谷所蕴含的机遇与通途(栈道桥梁),在艰难风险中去寻找希望之路。简而言之,就是要扬弃并举,扬长避短,批判与继承同在,两方面都要说,这样才是完整的。如果我们单从好的方面(机遇)入手来总括,我想在层次上还会差一点点,前者立意会更高。
3、历史怎么学?
1) 你在我们交谈中说到,题目中的那种列出一段古文,然后列出一些选项,让我们选择一些点题的思想或背景,这种题目不好做。(我记不清这是历史还是语文题了,就放在这里讲)。我讲如下几点。
A 像这种题目,起码你应该有一些古文翻译的功底,知道古文或古诗中在讲一些什么事。理解度应该在60%以上,往下做才有戏。这要从抓古文的单字理解入手(注意还是常见字、多义字的深入理解和解构,如同英语阅读中的关键词、扁担词等),方法同前,要多读文言文、白话文的并排对照的材料,逐渐培养功底。
B 我们还要对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背景和重大事件有了解。在题目所提供的古文材料中,一定会讲到出名的人物、大事件、地点(历代地名是不一样的,如瓜洲-扬州,金陵-南京-建康-建业等。0723查了下kiwix维基百科,南京过去有叫建康,也叫建业、建邺。杭州叫临安。建安作过两个朝代的年号,也指过去的建瓯)、朝代号、皇帝名字、器物(如唐三彩,元青花瓷,元古陶器)、文学风格(骈文,唐宋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抓取和探究背景时所能着手的地方。这也需要平时就下功夫练一练。我这里讲得不一定对,因为我是学理科的,也没见过真实的这种题目,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这是真正的“纸上谈兵”,但你应在学习和解题中贯彻和提升这种思路,并加以延伸。
下面讲两点题外话:
C 对于你所讲到的,有些老师会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几科什么,考前突击另几科什么,不要一味地相信和照做。每个科目深学起来都是如海一般,我们只能抓住一些重点的、需要提高的短板,平时多提高些,对于好的、自己喜欢的科目,也要保持跟上的状态,不要让做题的手生疏下来,功夫都是积累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最后一年的备考,大体上要做到均匀用力,同时,在点上,要做到重点提高自己不会做的、做不好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科目。我们知道,两门课如果都是150分制的话,从80分提到120分,以及从120分提到130分,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应该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一百里路半九十,越往前走,路越艰难,所费工夫和心力越大,其预备前行的学习期要越长,有点像战斗机研制的科技攻关,有些关键点是要有预研成果的)。但显然前者对于总分的贡献成效更大。所以如果最后一年的备考,有突破点的话,是在于总体均匀的前提下,重点突破自己的短板,切忌把自己会做的题目或题型反复拿来练手,那样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收不到明显的成效。
D 对老师不要抱有偏见。你说过同学们会议论某些老师上课就像白开水,没有突出重点。也许某些人认为这是很不像话的老师,但我想,这样的老师是坦白的,真诚的,他起码知道重点不重点不是他说了算,而是出题人说了算,有很大的随机性,做老师的能做到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是很好的态度。如果一个老师总爱吹牛说某年他抓住了某题,哪年他抓住了哪题,你不要着急着一时相信,这种抓题到底是否成功,真正的指标是看他全部抓题里面,有多少是抓住的,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问题,不是他事后公开宣说的那几些抓中的题就算得了数的。
我上学时也遇到某个老师被同学们反映说教得不好,甚至闹到校领导处,把这个老师都气哭了。要知道,我们上学时,高分的学生,不是向往着科技行业,就是往与钱有关的行业里钻,其次会有些人想学医,再次专业的选择就比较分散,中等左右的人才会考师范。所以师范生本身的智商和素质,就不是同年中的最高水平,这是可以谅解的。但360行,行行出状元,也有这么些师范生,后来在岗位上取得成绩和成效,甚至是卓有成效。即使是一时不如意的老师,他们也是一心想教好书,想出类拔萃的。我讲这些,是想重申我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即老师也有优点和缺陷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我们做学生的,总是装着对老师的种种偏见和不满情绪,那么即使这位老师身上有一丁点的闪光处,我们也吸收不了,更何况尽可能充分吸收优秀老师身上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要本着“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人风度,来全盘接收各位老师给予我们的营养,能吸收多少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消化能力,不单单是老师的问题。
有些知识分子是有犬儒主义(这是一个专门的英文单词,我记不起来了,GRE一级的)的,也就是说逢人必批。我按字面理解,这是一种像狗一样的文人雅士的作派,见到外人,逢人就要咬,见到主子,不惜放下身段媚一下。据说台湾的柏杨,就是对历史和中国的特色,分析和批评得相当透彻的,但据说他对蒋经国,是相当尊重和敬畏的(我对此人了解不深,只能很浅薄地说这么一下)。我们作为学生,不要沾染上这种习气,因为这不是做事的人应有的习气,而是文人骚客的习气。
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团体,按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使再多么地伟大、光荣、正确,也有其阴暗面,如果我们不了解,不代表这阴暗面不存在,而且越是宣扬、越是张扬,其心虚程度是越重的;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团体,即使多么地下作、黑暗、不值一提,也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如果我们没发现,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力、眼界、度量等的问题,不代表他们没有优点,没有长处,或者一无是处。
而且,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不能停留在犬儒主义的破题为上这一点而不前进,起码要做到既破又立,也就是说,如果有破坏性的(destructive)、纯批评性的观点,那么更要有建设性(constructive)、可行性的观点,让读者和受众有解决问题的可下手处。中国知识分子(士人)的一大不足,就是停留于党争和门派之见,少有超脱于党派,就事论事,从而立德、立功、立言。
在师生等内部的、非敌我的矛盾上,如果僵持不下,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大度包容与和解。就说国共两党而言,其世仇从1927年的事件就势同水火,到彼此勾心斗角、相持而过的抗战胜利后,就因为一点点军队改编、地盘划分的问题,闹到内战翻天(可以说“明处的和”也是为了“私下的斗”服务的),兄弟相争,外人得利,耽误了恢复国家民族元气的大好时机。
“是非成败转头空”,如果是基于私心,没有“计利当计千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迟早是空。
2) 上面既然说到重点,我就谈谈历史考试的可能重点。
A 按我平时对于历史学的观察,历史的最大作用,是以古讽今,以古喻今(类比思维)。所以我认为历史题的侧重点,是与当期考试周期内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的。我听过袁腾飞的相关音频材料,他就说到高考考过王安石改革。目前世界上,中、美、俄、欧、日等几大极鼎立,国内又有反腐、打老虎、群众路线、反暴恐、深化改革等重点热点。因此,我认为,国际上的形势,在历史科目上的体现,可能会以秦汉大一统以前的春秋、战国事件,以及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宋金夏辽对峙等为考点;国内形势上,各朝各代的中兴之治(唐的开元盛世,明的万历中兴/张居正改革,清的洋务运动,等等)、反贪官之举等,为重点。我记得96年底考研时,我也瞎琢磨政治题的时事考点,很傻地认为某些领导人的逝世可能是重点,但结果时事选择题考的是中俄关系声明(大概是这样)。如果有重点的话,我猜测这些可能是重点,但每个人对于时事热点的看法不一样的,由时事转而论史事,又会有偏差性,所以只能是在面上均匀复习的同时,加深对一些事件的参悟,切不可作为金科玉律,奉为至宝,那样会吃大亏的。也就是说,出题人要先选出一个时政热点(如果备考人去猜的话,这就会有一层偏差,任意两个人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深度都是有不同);再由时政热点映射到历史事件(如果备考人再去猜的话,这就会有第二层的偏差),所以说历史科的重点题既好预测,又不好预测。
B 考题的另一规律,就是前一次考试的大题点,一般而言不会是下一次的大题点。此点不再细述。
3) 关于历史背景资料的准备和延展。你说到对于一些材料题,常常感觉理不出思路来。我不得不说,我们通行的历史教科书,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其内容是为执政党背书的,重点是在于阐明执政的正统性,一切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稳定性(这是历朝历代政权的本性,更不用说日本人的历史教科书事件了。综观现在的史书,多是讲和平中兴,少讲底层阶级闹革命了)。所以如果单单读历史教科书,是不会有很好的思想性纳入我们的头脑。但高考题是一班专门出题的教授琢磨出来的,他们是要考学生有没有思想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对于一些材料的看法就会是杂乱无章的。
那么思想性从哪里来?多听不同的见解,不要光听对政权的背书(背书是指对某种事物有效性的证明,是财务用语)。袁腾飞的相关音频材料就很好。但时间仅剩一年,所以不建议你专门去用眼睛读他的书,一是偏题了(还是要以教科书为主纲),二是有些观点听听就罢了(有观点的话语和主题,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讲透了,不必看他书上的长篇大论)。具体听音频材料的方法,我前面讲英语听力时有讲到,不再赘述。
另外,如果做题后状态实在不好,那时可以做些休闲的事,如看看MBA管理哲学的小故事,历史掌故,成语故事,上网搜搜历史方面的微博(名人讲的话,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正史中不常讲的侧面信息等),往往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题外话:枯燥地做题是很累人的一件事,一天的功课下来,晚上能集中精力,一个科目投入1-1.5小时,就是很不错的了(建议不必每天都把每门功课像烫衣服一样里里外外,轻轻抹一遍,或像早餐车师傅摊大饼一样,把蛋清(精力、时间)匀匀地摊在平板上(解决问题),那样效果不是很好,最好每天集中抓两三门功课,每门功课再重点抓一套题,或是一个专门知识点的题,把它们做好或搞懂,就行了)。如果像大街上煎鸡蛋饼的师傅那样,一个鸡蛋的蛋清均匀摊到薄薄的一层上,那样每门功课的收效是很微弱的。
学习累时,一是上面讲的要注重集中优势精力,重点打击,二是要学会切换,有些是逻辑思维较多的,如数学、地理,有些是文科思维较多的,如历史、政治、语文,要来回交叉着学,这样脑子里在转动的是不同的部分,有助于部分地缓解和放松。三,当然,实在累了,可以听听轻松的音乐,特别是轻音乐(建议如彩云追月、民歌、情歌,或班得瑞轻音乐,我这里列的不一定全面),或英文名曲、古典音乐等,我个人认为,如果真要到心如止水的地步,并且不讨厌佛教,建议听佛乐,特别是梵唱的心经,会有特别的放松和冥想效果。总结一个词,就是平时备考时,要注意“切换”头脑的活跃区,让脑皮层的各部位轮换休息和工作,以达到休养生息又不耽误做题备战。
另外,你可想想,如果让普通的组装电脑连续高强度玩3D游戏,往往过不了多久,系统就会出现各种毛病,这就是过负荷工作了,就要重启。这也是一种可类比的思维方向。所以要好好地利用好脑力,让各区位轮番上阵,轮番休息,以求最好的脑力保养和长进功效。
+0702增补:我们人的大脑,就像是单核心的CPU,一个时间,一个时点上,最好只做一件事情,专心贯注,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不是这样,把心思杂散于多件事情上,那样是会很容易乱掉的。当然,我也遇到过高人,可以边听音乐、边说话、边做正事的,但那很少。不建议普通读者学这样的人。
4、地理怎么学?
你有讲到,对于地理课上的一些知识点,如时区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等,不好把握。我谈谈我的看法。
地理科目其实有比较强的、比较成熟的、比较有定论的理论体系。并且该课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定的知识考点是比较独立的,并且不易掺合混杂在一起,如你所说的这两个知识点。那么怎么办呢?
对于这样孤立而必考的考点,我们要做到“砸一下锤子出一个坑”,“一杆子插到底”,“打歼灭战而不打击溃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一个考点的相关题目,不同形式的,在两三天或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加大练习强度(不一定是要在形式上集中到一起,只要把所有综合卷中有出现的,都统一做一下,再对答案就好),不搞明白不罢休,这样集中解决后,这些考点的题目,不管怎样,就都属于我们的必拿分了。请注意,毛泽东的由小到大、以弱胜强的军事战略战术,就可以运用于对于各种考试问题的对治中(一分为二,军事斗争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他刚开始在井岗山打游击时,以及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都会强调以集中而优势的兵力,力求全歼敌人一部或大部,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这就是“砸一下锤子出一个坑”的思维。
我们切不可今天遇到这个考点不会,既不集中思考问题所在,也不去深究同类考点题的不同形式表现,总之不去深入地作为,而只停留在看看答案的简明叙述上。那样做等于同时吃几碗饭,又同时消化不了,最后剩下一堆剩饭,残局收拾不干净。
还有,对于我们能做的,但又做错的题目,我们要深究其错误原因,并适当地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就国家而言,企业逃税,小偷偷东西,妇女卖身,这些民国时代的社会乱象,追根而言,是企业主、窃贼、卖身女自身的问题吗?不止是这样的,按一分为二的观点,这些群体是有问题的,但是,窃国者高居官位,课重税,占良田,堵活路,未尝又不是问题的另一根源?
所以说,对于做错的、但自己应会做的题目,一定要找到做错的关节点,找到错误原因中的普遍性根源。比如说,是填涂卡的对号填涂问题,还是说没有在草稿纸上标明作文提纲的问题,还是说思维步骤上少了哪个步骤,都要认真地总结,并且给自己总结个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性的(fool-proof,防呆式的)规范,集中记在防错规范的笔记本内,没事休闲时看看,应会有收获的。
另外,对于这种时区的推理题,我想应该是有个核心的公式,可以来回推理的,应该总结出来。比如说下面是物理的某个公式:
F = A * B / C
四个变量中,只要知道三个,就能推出另一个,题目变化万端,核心的公式和推导方法,还是会只有一个的。而各种题形的变化,其实质上是把各种变量的条件,以不同的文字形式显式或隐式的提供,我们的解题工作,就是要把这种种不同变化的文字形式,数字化为核心推导时所能用到的变量字母上,然后代入得结果。
0702增补:有时,题目给的变量条件似有不足,比如说,只给出A*B乘积是多少,F是多少,求C。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还是能求C的,不要没有信心。
再回头说一点,我们最后一年的备考,一定要以做题训练拿分为重点,记错题、整理笔记是相对次要的(必要时对某个小知识点整一整,不宜花太多力气。)我们上高中时常看到某些过来人谈他三年如何如何整了一本错题集,如何如何工整地记笔记。按我个人体验,整理错题集、整理知识笔记,是相当耗时的,我们作为普通人,时间是有限而宝贵的,错的题或搞不懂的题,可以直接在旁边做个圈或大问号的标记,再折上相应的页,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就能马上抽出来问了,知识笔记只有在自己思想十分混乱时,才值得花力气去把某一个知识点单独整一整。归根结底,做题练兵至上。
5、一切以真题为导向,兼谈平时如战时,温水煮青蛙,做题至上,惟手熟尔,一遍做好,本能做好,保持做题的良好状态。
我的亲身经历,就是高考题目到真正高考时才见到是什么模样,平时都是老师给的练习卷(这不怪我的老师,应该说当时周围人都没这种经验,没有几个人会像管卫东老师那么疯狂,会自行报考并上场考试,做了之后再来教授学生)。这首先就是很悲壮的备考。
后来到大学后,准备toefl、GRE,在新东方老师那里,开口闭口必提真题,才知道接触真题是多么地重要。老实说,我的老师平时的练习卷,应该也有融入真题。但是一份全新的、长篇大幅的真题摆在自己面前时,题量之大,时间之紧迫,真是前所未有。
下面就把这几点泛泛地谈一下。
*) 尽量早做真题。做真题才能真正体会高考的感觉,提前对于前路上的拦路虎有个直观的了解,知道自己面对时缺的短板是在哪儿。我的建议是,先要收集福建省高考近3-5年的真题(因为现在是各省自行命题了,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我听到的消息是这样),隔一段时间,最好以2个月为一个周期,一个月太紧迫了,系统地做一套真题,自己掐时间,连续做,按考试的时间点做,尽量不要晚上做,而是白天考试时间做。这就是真正考试的感觉,越早把握这种感觉越好。
*) 在做完全部真题的基础上,保留其中一套题,建议就是今年的题(2013年的),放在一边,只是等到临近高考前一到二周时,再做一遍(那时由于时间隔得久了,原先的答案记忆会减退很厉害,几乎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建议2013年的真题,就放在第一个周期做一遍,严格掐时间)
*) 真题的收集。这方面可以到当当网上查,现在书籍多如牛毛,应该有真题集的。如果实在没有,可以用上百度、必应、谷歌等搜索网站,以“高考真题 site:pan.baidu.com”为搜索字(不包括双引号),来搜一搜,会有些可下载的资料,如果没有,可以把高考真题替换为其他关键字,再尝试下。如果实在不行,可让我再代为搜索。最经济的办法,是去当当网买真题集,省去打印和整理的功夫。现在最缺的是时间和精力,所以能用钱去换的话,不换白不换。
*) 真题的保养。做真题时,尽量避免在真题原题上指指划划,影响下一遍做题时勾起原来的思路,这样就会让练习和模拟的效果减色。
*) 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这是我最要好的学友告诉我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平时做题时,就要以真的进考场时做题的感觉为假想敌,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到真的进场考试时,就要像平时那样,自然而然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即可,不必追求高、大、上、全,试图超水平发挥,那一来是不太可能,二来会严重影响做题时的平常心,最后的分数结果很可能达不到平时的训练水平。
*) 温水煮青蛙。我记得这是管卫东老师在我们考GRE最后一段课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一只青蛙放在水里煮,两种煮法:一种是把它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加热;另一种是先把水锅里的水加热到沸,再把青蛙放进去。问题是,哪一种情形里的青蛙会跳出来?你当时的回答是前一种。管老师给我们回答的是,是后一种。后一种才是真正的备考最后阶段的感觉。在就剩一年的时间里,或者在考前一个月内,尽量要让自己繃紧的神经放松下来,保持一定的应急裕度,这样去现场做题,才能有应急机制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急中生智的效果。否则就像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我们通常人备考,就像前一种情形的表蛙,天天在备考的温水里泡着,等到真正临考时,已经发挥不出奋而一跃的激情了。
+0702增补:现在看微信,说具体地做实验时,真青蛙反而是在冷水中温煮时,会跳出来。可见不可一概而论,凡事是需要检验的。但这此例子会意即可。
*) 做题至上。按你所说,现在课本已经基本上完了,所剩时间不多,就一年。这一年时间里,各种资源(时间、精力、金钱、电脑、课本、教材等),都应与你的做题训练相结合,其他都是次要的。按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来多做问题查摆,来多做自我修正,才是正道。
*) 惟手熟尔。我们以前所学的古文中,有一篇是《卖油翁》,讲的大概是一个卖油的老头,能把油壶里的油丝毫不沾地穿过一个钱孔,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别人问他怎么练成这手艺的,他说:“无他,惟手熟尔。”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在做题时,是在用潜意识调动我们的大脑,一题一题地往下做,丝毫没有余裕和时间,来细细思考这题那题该用什么定理、公式、思路来做,也就是说,是本能地在做题,真的是“惟手熟尔”,如此而已。归根结底,多练题,按实战练,以真题为导向,多按真题去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板。
*) 一遍做好,不走回头路,开弓没有回头箭。真正高考时,做题的量是很大的,这是出卷老师另一种拉开分数差距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题量小,稍有些功夫的人,就能把题做完并来回检查周详,这就分不出考生分数的水平高下了。所以真正面临高考时,没几个人(我估计5%不到,我当时就没全做完)能做到完全做完全部题目的,更遑论回头检查了。对于这种大题量的考试,一是要注意在考场上及时把选择题的答案提前搬家到答题卡上(做完全部单项搬一次,做完多项再搬一次,分批搬,但不要集中到考试结束前最后10分钟搬,忙中出错是大概率事件),二是平时就养成一遍做好,一次性做好的习惯,三是平时就要有各种快速做题、快速定位正确答案的有效措施,而不只是停留在把题目做对这一关。
其实做题速度是一个相当精准的计算过程。如果我们对历年真题的分数分布和时间总量有一个平均计算和测度的话,就能估计出一道选择题大概要30秒-1分钟内完全搞定,否则做后面的大题是来不及的(具体计算你平时就要去完成这个过程,这是真正的大局观。我没有翔实数据,不好妄评)。不要以为前面的选择题平稳做完,好像拿下整份卷子就是十拿九稳的事,其实那只是后面紧张大题的开始。真有掐时间的话,你会看到,一开头做选择题的时间,就是非常不宽裕的。正是在这种一开始就很紧张的状态下,一份完整的高考试卷才会做完。
*) 老师平时布置的各种练习,固然我们要认真完成,但没有完全做完未必是坏事,我们是要有选择的、有优先级地、有轻重层次地去完成,先短板题,后平常题。时间和精力总是不够用的。我们过去常听到教导说,“今日事,今日毕”,并举例说某某导师平时为了完成一天的工作,不惜加班到很晚,甚至到凌晨才休息。但是按我的实际经验,我等肉眼凡胎之人,还是要遵从养生规律,晚上11点按阴阳学说而言,就是阴盛而休的时点了,不值得熬下去,该让身体休息,就得休息,雷打不动地休息,才是长久之道。至于一天之内做不完的事,建议你列在笔记本里,1、2、3、4记下来,有哪几点要完成的,留待明天做,这是正常人的节奏。
规律地备考,规律地生活,到临考时,才会尽量压制住紧张心情而出现的种种偏差,整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才会尽量在节奏律动的正常范围内波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 以概率来考察做题质量。这是我一位好学友告诉我的,他当时对我讲,我现在十道题能做对8、9道题了。我当时听得晕乎乎的,这是什么思想?现在想来,他是很有道理的。做题做到最后,无法再提高时(就是深究不出什么原因,或者实在是鸡毛蒜皮的原因错了,这时就不要深究了,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对错概率了),就是考察平均的做题对错概率,无关乎技巧了,这就像工厂生产线上的良品率一样了。真正做到最后,在掐紧时间的情况下,就是这种统计学的思维了。
*) 在上述统计学的思维下,就要把握一种状态思想:平时如果状态不好,就尽量做点休闲(如听轻音乐、佛乐等,最有利于放松)的事,调整好状态;状态调整好了,就进入做题训练环节,可以掐时间做真题。为什么?如果我们平时状态不好时,做题乱七八糟,这种糟糕的状态也会延续到真正的考试中;如果我们平时做题时都是在好状态,那么我们将来临考时,一般而言,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好状态。(类比思维)
6、如何看待数学的学习。
我在与你的谈话中,也谈到如何看待数学的教学。你说过你的数学课任老师是讲得比较好的。我也回忆起我上学时的数学老师,他讲课也是讲得相当好。
我在这里讲些关于数学学习的感想,首先声明不是故意看轻老师的水平,而是实事求是地引导你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备战数学,去以平常心面对数学题。
首先,数学题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类型题,另一种是需要奇思妙想的题。前一种题有各种固定的解法,我们看到了就能按四平八稳的方法解出来,只是速度、耐心、准确度的较量,后一种题,则完全是比拼智商、智力了,如果我们能做,三步两步就会想到思路,一气呵成,如果我们不能做,绞尽脑汁也无法拿到分数,更何况失去了其它题目的拿分时间和可能性(这在经济学上叫机会成本,就是做一件事A,而不做另一件事B,那么得到的效益=实际做A的效益-如果做B可能达到的效益)。也就是说,数学科的考试,对于一般的、略有能力、但能力又不大够的考生而言,不是大赢,就是大输。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前一种题目,我们不仅要会做,还要讲究尽快解决战斗,拿到并填下正确的答案,这是平时就要养成的快速、正确兼顾的素养。
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老师讲到难的数学题,往往会从各方面诱导学生们去往正确的解题思路上想(因为老师备课的时候,肯定已经知道了题目的至少一种的解法,而且往往会选择那种最优的解法去给学生做诱导式讲解),从而完成整道题的讲解。但真的轮到我们做题时,往往思路还是很贫乏的,做不下去,只是听老师讲的时候觉得很精彩。所以这后一种题,只能靠平时的苦想和积累。你现在还有一年时间,有办法慢慢摸索到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但不要期望太高,试图全盘征服最后一道数学压轴题,那种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1016 就我家人而言,有个后辈在中考时,最后一道数学题也没做出来,她果断放弃(我之前就有跟她交流过此法),回头检查前面的题目,结果检查出2道错题,捡回8分。现在她在一中高中部。这就是考场上的“田忌赛马”再版。
就我的想法而言,做任何题目(包括各学科的题),会遇到三种类型:一是自己会做的,完全拿得下的;二是自己好像会做的,但又十分费劲的,思路不明晰,极易错的;三是自己完全没思路的,平时也无法提高的。基于此,我们要采取三种不同的对策:
A 对于第一种,我们平时的目标是跟上,不要犯错,保持手不要生,拿来做时就是要疱丁解牛般,单刀直入,迎刃而解,一鼓作气拿下;
B 对于第二种,我们平时要重点提高,多向老师和同学求教正确的、快速的捷径,渐渐积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相当的斩获;
C 对于第三种,我们要采取舍得的态度,知道这种题的分数是带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且走且看,要花点时间研磨其答案所蕴含的内在思路,但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纠缠,否则得不偿失,机会成本太大。真正的高手,要把第三种题做对,并且是快速做对,也要花三、四年的功力才能有修为(独立做的题目多,覆盖面广,见多识广才行)。
+0702增补:我想起我大学时备考研究生考试时,老师讲过,微积分类的题目,要做完俄国人吉姆多维奇编的一本习题集,才会有游刃有余的感觉。可见真正的水平,是靠做题练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
+0918 增补:以上三种题目类型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日常的做题练兵,一是巩固第一种易做会做题,二是要把第二种中间状态的题,转化为第一种易做会做的题,最后学有余力,才去在做第三种题目上下功夫,慢慢增长功力。所以三种题目类型的划分,要根据时间和自己的感受,灵活地划分和判断,不要太死板固执。
再略谈总体制胜策略。上述按难度划分的三类题,关键是要你明白,不要在乎一道题的得失,而要在总体上,把能拿的分都拿下来。这与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指导策略很有相似性的,当时他告诫他的战友们,要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甚至他自己也不在乎延安的一时得失,可是老蒋是很在乎的),而要尽一切能力消灭敌有生力量,化敌俘为解放军兵员,他甚至在电文中如数家珍地说这个季度平均歼敌30几个旅,按预计可几年消灭完(大概如此)。我们做题也一样,要不在乎一题(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尽可能多拿到能拿的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在考场上,也就是通过做题,把有限的时间化为尽可能多的分数。
说到此,不得不说林彪。林彪其实对于基层人员的军事技巧的指导是很细的。他谆谆教导他的属下,到全面开花制胜时,只要听到哪里有枪声,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往哪里打,他管这叫不管3721的打法。当四野在面临外围国军两面夹击的险境中,先敌一步攻下锦州城,关上东北陆路大门时,他对于横扫廖耀湘的外围合击部队,就是指挥部下采取此策略,直打得廖耀湘用明电直接向属下喊话,到某某地集合,结果被监听到,一下子包了饺子。就此借鉴而言,我们在最后一年训练做题和备考时,也要不管3721,哪里有可攻克的、是真题考点的、但又没法快速做对的(枪声在哪里),就要冲过去彻底、完全地解决之(落实为自己能拿分的覆盖面);而在考场上,一般地、总体上而言,要按照顺序把题目一题一题往下做,避免漏做题,但如果一道题卡壳(不要过分纠缠于难缠之敌,可以按平均做题拿分的时间掐算的,想太久又做不出来的,就是纠缠、纠结的题),就要适当做个醒目的标记(这步也很重要的,万一有思路可以杀个回马枪),接着不管3721,往下把能拿的分先拿到手、落袋为安,我们在考场上一定要有这个舍得放弃的决断力,才能总体制胜。
往往到备考的最后,会发现一遍遍的梳理教纲的知识脉络,是很烦的,因为大部分自己都懂得了,这时就是要不管3721,只管抓住问题去解决,哪里有问题或想不明白的,就往哪里做题练习,而不必在乎梳理知识点脉络,因为基本上这些是已经固化在头脑中的潜意识了,而不必一下子全调出来检阅。这时首先要做的,是不管3721,把自己的思维激情和做题激情调动起来,把思维敏感性和活跃度提高起来,以最好战、最想战斗、但又尚未等到决战的态度,养精蓄锐,蓄势待发,来迎接大考。
至于你谈到的今年高考的题目相对容易,似乎明年高考的题目就会难的问题,我想对此不必抱有太大的悲观或乐观情绪。
考试的卷子对于全体考生而言,基本上是一样的(A、B卷等形式上不一样),如果一套卷子容易,那么全体考生的分数,按统计概率而言,都会上浮,但你的分数在统计学上的排名率,还是会大体不变,更何况强者也有阴沟里翻船的事,容易的题目也极易错;如果一套卷子难,那么全体考生的分数,按统计概率而言,都会偏低,但你的分数,在统计学概率上的总体排名,还是会大体不变,这时更不要在考场上纠缠于始终无法下手的题目,把该拿能拿的分数,尽量落实下来,才是上上之策。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们在初中时有学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真正的考试水平,不在于平时的战绩,而在于临场发挥,在于落实拿分,以有限的时间换取尽可能多的分数,从这点上说,考试与做事,都是专注于结果的一次行动。
这种观念的另一种延伸,就是高考前最后半年的市考、省考、正式高考的三次分数起落。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历次高考(中考也有类似情形)前的三次分数起伏,可以看到,市考、省考分数好的人,往往高考马失前蹄;市考、省考分数相对一般的人,高考时往往发挥得较出色。当然,也有些人三次考试的分数都比较平稳,甚至优秀,但这种人极少。为什么呢?我个人体会,市考、省考好的话,往往最后的备战欠缺针对性,欠缺敏感与紧张度,以为自己把以往做错的题拿来看一看,就差不多了(我当时就是这个感觉,特别是化学,我得坦承,当时化学的最后阶段备考,只顾看看做错的题,忘了最根本的做题思维训练,是很失败的),以致做题的手生了,到临场时欠缺临门一脚的激情与活力;而市考、省考相对平庸的人,其紧张度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一阶段真的是孜孜以求上进,保持了思维的紧张度与柔韧性,所以才发挥得好。
所以说,“题海无涯,回头是岸”,这句话是有偏颇处的,不完全错,但也不完全对。如果没有做题实战,是无法检验真知假懂的,但如果盲目做题,不讲究校对答案和进而纠正错误理路,以期下次做得更好,那更是无用功。
回到上述说的三次考试落差反衬现象。我们看世界杯足球赛,往往也是这样。82年世界杯,据说夺冠的意大利队小组赛赛况简直惨不忍睹,是跌跌撞撞勉强杀入淘汰赛的,当然后来该队的状态是越来越好,还出了个金童罗西。这样的例子在各种体育赛场上还很多,我们要充分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7、超越考试,专业选择
就像我曾说的那样,考试与做事的思维,是有很大不同的。
*) 考试的答案,虽然我们考生预先不知道,但题目里就隐含着答案,老师也知道答案。而做事有很多可选路径,至于能否最优,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和处理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真信息、假信息、不全面的情报信息,等等),并且要有正确的思维做总引导。
*) 考试时拿分,不必拘泥于前面的题没做完,就不做后面的题,可以跳过不易做的题,一切以快速拿分为要义;但做事必须有瓶颈点和关节点,必须按步骤突破瓶颈,才能闯关成功,否则前功尽弃,除非有绕过关口又能切实达到阶段目标的办法。
*) 考试不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完全是一人单干,做完题目,拿到分数就完事了;做事要有求于人的,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高至国家主席,高至盖茨,他们也要指挥好手下一班人,去齐心协力完成一件功业或事情,十分讲究人的配合。
*) 考试的分数排名把学生的个性统统抹杀,一切以分数排名为准,这是一种以分数为单维度的思维,也是官本位的等级制在学校里的、残酷而特殊的、酷烈的体现;但社会上的做事不同,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肯上进,只要有心眼,都能有一门手艺,足以养家糊口,足以在社会上立足,就很不错了,这是一种异向发展的多维度思维。
*) 增补:考试和答案、已知、未知,与做事是不同的。
我们在考试时,试题肯定是有答案的,已知的条件(不管隐含的或显式的),都是可以穷尽的、列举出来的,而就是未知的,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会做,现场就会知道答案,不会做的,事后经师长或同学点拨,也能知道。
+0702增补:我会想起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当时会觉得他很古板,每道物理作业题,都要我们不知疲倦地写出三步行文: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解答。当时以为老师真的是太古板了,现在想来,老师是有良苦用心的,能分清这三步,一个题基本是拿下了。
但是,我们在做事时,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已知的东西很多,是无法穷尽和列举的,并且真真假假,互相掺杂,不好明辨,而未知的未来结果,更是不可100%测知,往往时候一到,机缘变化,想预期的结果就拿不到手。
插话:我深深记得,我们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姓涂,他教我们做作业,必须写三段论:已知,求,解。他就是从平时的作业中,培养我们对于已知、未知待求的内容的分辨,当时觉得很枯燥,现在回过头来想,老师是很用心的,就是用这种机械式的方法,要我们明辨解题的内容和方向。
*)+0917 增补:考试与做事的不同:尽管考试再怎么强调发散思维,但是由于要按标准答案来评判考生的答题,所以终归是定向思维,目的性很强,就是要做出答案来拿分,并且最多也只能得满分(起码传统的笔试超不出这一模式),也即是说,要按出题者预想的路径,来完成出题者预设的解题过程。这样来说,即使出题者的题目再复杂刁难,但最终是华山一条路,要的是答题者鹦鹉学舌,按图索骥。这样再怎么考,也培养不出创新型的、具有逆向思维特质的、有点异想天开的、有建树的人才来,培养的只是一群学着出题者嚎叫的儿狼孩。
而做事则不同,千门万路,怎么解决当下的问题和完成任务,有很多路径和方法可供选择,关键在于决策和执行的人,有多大的知识面和信息面,有多大的技巧和策略选择余地,等等。所以,做事的结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事后的既成事实,等待做事结果的人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并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也许这事情的结果,不能达到做事人的预期,但也有可能因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种种微妙而偶然的因素(人算不如天算),让做事的结果远远超出预想的结果(或超级好,或超极坏),这可比考试的零分和满分来得更刺激。做事是一种真正的发散思维,结果真是得失由之于数,是非成败转头空,人是无法算计和执行得很精准的(与标准答案明显不同,标准答案的条条框框是很细的,每一步得几分都计较得很清楚)。
*)+0810 增补:考试与做事的不同:考试无法培养大部分人的尚武精神、爱心、感恩、道德、品格、性格、养生之道和持之以恒的规律作息的养生习惯等,而通过做事,很容易看出哪些人尚武、有爱心、懂得感恩、有道德、懂养生保健,等等。
尚武精神,是中华自古以来的传统之一,虽说日本、韩国等也有尚武传统,但追根究底,他们是从古代中国学来的。而尚武精神,无论是国家民族对外御侮,还是基层民众捍卫自身正义与权利,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今17岁以下的青年,大部分的精英学生,都被高考牢牢禁锢住思想、时间和精力,实为民族之悲哀。
而爱心、感恩、道德等,远非嘴上说说,笔头写写,就能成就的个人性格中的坚定理想,更不是考试所能考出来的。但是人只要有做事,从做事的过程中,就可考察出他/她个人情感中的最深刻方面。
+0906 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又说过,“考试改变命运”。根据我们平时的了解,性格、品格、毅力、意志通过考试(起码传统的笔试)是测不出来的,而考试只是会改变、并不会决定命运。
+0917增补:而养生之道,虽可通过考试测知考生了解多少,但实际上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贯彻、执行和因时随势而变,测得养生知识面的了解多少,终归是纸上谈兵,用处不是很大。
+0917增补和插话:反过来看,凡是说教(口头告知别人这方面道理的)健康养生、道德、教子之道等的,这样的人大多数自身并不成功(除非有非常专业的学术生涯镇得住这种逆规律,如某些医学大学者、大专家才镇得住这种逆规律,大讲养生之道而不出事)。
如市面上满大街的股评家(如果所说的股票会涨,他自己就会去赚股票的钱去了,还用得着去告诉别人赚钱的秘密吗?);
如曲啸(80年代有名的思想演说家,但在美国为某团体布道时,被人戳到历史痛点而气死,可百度搜索一下,如目前挖出来的各类贪官(出事前在公众面前和主席台上,都会信誓旦旦反腐败,出事下狱后个个都有见不得人的丑行);
如林光常(有名的养生说教家,因偏执犯法而被起诉,可见养生之道起码因人而异,宗相同而道不同,不可一概偏执),如马华(有名的健身教练,因自身偏执于瘦身节食,英年早逝);
教子之道说教太多而不成功的,暂举不出例子,但像什么哈佛爸爸、牛津妈妈之类的,没见过这些说教家的小孩子除了上名校之外,有什么出色的成绩、功业、成效和开创性贡献。
但对于这类人,个人建议要秉承“学法不学人”的原则,吸收他们所传播的有益自身的思想、方法和做法,但也要认清他们可能普遍存在的不足,以及明显有违常识通理(common sense)处,等等,予以适当的扬、弃并举,此为正道。
+0917因此也可以说,“言多必败”,说话务必慎重,自己要做的事,要践行的事,在做成之前尽量不要说。
我听说过的一个奇绝的故事,是一位老司机,退休之前,一生未出过事故,退休前一天跟别人说大话,大意是这一生出车都没事,不幸的是,在退休前这一天,自己开车出了事故。这是真事。
更多的,是出现在高考考场上。考前意气轩昂,宣说大话而不注意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一般考的成绩不好,反而是低调备考的无名小卒,取得超出预想的成绩,甚至远远超出预想。
这都是不幸被言语射中的例子。自己说的话,好的结果预先(事情还没办到)就说出来,就一般难以做到,坏的结果(坏结果未完全显现时)就说出来,就一般容易被自己说中。故此,说话一定要慎重。不说则已,言出必就,达到说话的功用(交流问题与看法,以便协作和交互)即可,不必说大话、空话、无用的话。
+0917 增补:“言传身教”。以上考试考不出来的,培养不了的,如品格、性格、道德、养生保健等,又不好用话说的,教育者应以“身教力行”为示范,少说多做,如此自身修为和学生进步可以兼得。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身体力行者,自己对自己有探索修行的做事态度,即使暂时自己碰壁或摸不着门道,学生也不会学歪,而是会秉承师长的做事态度,踏踏实实,踏浪前行,共襄事举。此为正道。
由此也可见,现行笔试压迫式思想制度,葬送了多少人多少做事修行、身教垂范的空间,整个民众处于怎样一种盲目的考试晋级状态中!
所以我们既要遵照现有的考试规则行事,又要与这种制度保持距离,知道他是生活中必经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甚至在后来的生活道路上会发现可能无足轻重(比较少,但也有,如盖茨就不是靠文凭吃饭,大学辍学创业)。所以要勇于面对,坦然经历,享受正确思维引导下的全过程,至于结果,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到省考结束后,如果你有需要,我们可以再谈谈,但首先还是要你能找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且与我真诚交换意见。
+1015增补:生命重于面子和分数
曾几何时,学子们陶陶于分数的计较、题目的解答,全然不知道千年科举之局就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发扬光大晋、隋以来的科举制度后,曾笑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此话不假,近代尤真。原话拆解下来,就是考试制度的创设,开启了知识分子为政权不停做注脚的浩大工程,丝毫没有反抗或突破考试制度根本性局限的意思。此中深意,在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有详述,不再展开。
就我们个人的命运而言,鲜有力量反抗这制度,但也可以避开甚至绕行,不为一时功名分数所惑。
因此,分数、学术地位(关乎面子)实在不值得我们奋不顾身去争抢,个人生命的充实,完全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别的、更实在的支撑点。此为肺腑之言。个人感悟,患难与共、互助互让的同壕战友真情尤为可贵难求,其他都可放一放。
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有著名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林育蓉),三人在历史上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其中后两者都与一位叫陆若冰的女子有过交往和感情。少年林彪是对她单相思,写信后遭拒,愤而投笔从戎,报效军旅,成就一番奇功伟业。而陆与林育南是动了真情的,并且郎才女貌,两情相悦,相当般配,可惜的是林育南过早牺牲(1931年龙华24烈士之一),两人未能成婚续缘。陆一直生活到解放后,晚年回想当年往事,幽幽地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可见真情之难。
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动真情,大多是骗来骗去的始乱终弃,或是闹来闹去中,夫妻冤家、窝火一辈子;纵使有了真情,又有几人能现实地拥有和共享那份至宝,并平和终老?这不像分数或权力,全世界或一个团体内,只有一个第一,接下来依次而列,王候将相、贩夫走卒,位次落定后依阶序而定所得,全无平等性,而人人如果认真的话,都可以得到的一份上天恩赐的真挚情感,并且得到后可以说即使功不成、名不就,终身也无大遗憾了(这是真正的佛所说的平等性)。陆老太太刚到了第一阶段,没能到达第二阶段。她晚年回忆,如果林育南还活着,他们肯定走到一起,和合共老。回望漫漫人生路,留下的只有长长嘳叹。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陆老太说这是真心话。原话据说出自唐代才女鱼玄机(她的境况比陆太太还要惨,陆已经是进一步了)。
如果当初林育南作为热血愤青,走的是胡适、赵元任的求学布道之路,也许结果完全不一样;
如果当初育南不掺和在党内派系争斗上,不参加反对王明的集会,不去追求心中所谓的“革命”、“真理”与“正义”,也许就会走到陆的身边;其实他弟弟林彪已用其毕生心计,证明热血青春所奉献的正义,与实际上是有很大出入的;
如果当初…历史来不得如果,来不得当初,一切偶然之中自有天数定夺。只能一路奋力前行,争未定之天,夺未定之宝。
据说林育南被关进狱中后,陆姑娘也尝试去见他一面,但狱卒以她没有名份(只是女友,定亲都没有定),并且林是重要在押政治犯为由,拒绝两人见面请求,只是代为转送一些生活物品。两人从此阴阳两隔。他在爱河彼岸,她在对岸,此生此心,情何以堪?
所以分数上要认真,但不要太过于较真。功、名、利、禄,无不是这样。“功、名、美、禄,利令智昏。”真正淡泊的智者,才不会被这些冲昏了头,可是没经历过段段阵痛于心,有几人能悟到此点?
盛衰荣枯转瞬间,淡泊平和得永年。一生纠缠于功名,甚至为此烦恼不断,那人生就过得像朝露一样,是前半句;一生不为功名所动,必要时抛却一切不必要的身外之物,那人生就会过得像涛涛大海一样,波澜不惊。可是真要波澜不惊,不是浅浅小溪所能担当,而是海一般的胸怀和气度!君不见在大海每天都潮起潮落,暗流涌动,但表面上却又是那么平和,能承载无数舰船商旅往来。这是要有深度的,能经得起风浪并让他们平息的。
由此,再忆林彪的情感世界。网文都传林彪堪比韩信。
韩信是春秋战国白起之后的又一代名将,其同时代的人评价他“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也有人总结“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指他由萧何引荐得以给刘邦效力,又是萧何献计刘邦,一次战役胜利后强夺他的帅印兵权,又骗他入宫受死----成败一萧何。他早年泿荡街头时,漂母给他饭吃得以活命,后来又是被吕后、萧何共谋而受刑致死----生死两妇人。)
同样的,对于林彪,现代网文有评价“成败一导师,始终两静宜”。林彪早年崭露将才,也有过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抉择,他最终跟毛导师相识、相知并共襄盛举,有深厚的、师生般的情谊。但毛林在政治上看似和合,其实同路不同心,以致最终走向决裂,毛欲下手治林,林抢先走一步,败就败在跟错了老师。----成败一导师。
林彪早年在家乡有过父母之命的一段未竟婚姻,据说对方叫汪静宜,但双方交接聘礼、定下亲事后,林彪以种种理由搪塞未完婚。汪静宜终身独守空床,当然林彪解放后据说是有在经济上给她一些支持的,据说身死后,枕头下还压着当年定亲的信物,林家人闻说此事吃惊不小。叶群是到延安后,得以与林彪相识相恋,本名叶静宜,听说了林彪的情缘旧事后,才改名叶群。应当说江青、叶群虽后来被称为坏女人,但当初她们紧跟丈夫、南征北战、生活无定时,也是吃过不少苦的,并且是以一生性命相赌的,一旦事败,都是杀头的命,而战胜功成,夫贵妻荣,那是后话,当初有几人能以身相许这些动辄以几千大洋被官府通辑的要犯,并跟定跟牢。而林彪贵为一方主将,帅才是有,生活上却是废人一个,缺少不了叶群的照料,种种感念之余,他写下“生不同衾死同穴”,并最终夫妻同葬蒙古大漠,也算是奇事一桩。而在王、叶两静宜之间,林彪先后也有过张梅、孙维世等婚恋纠葛,但都未能相守终老。----始终两静宜。
以上就两位开国元勋的一生诗句做个解释。我在此想说的是,林彪真正是德才兼备的高人,并不以个人荣辱为念。以下解理。
林彪早年就有“孤云野鹤”(大意如此,我记不清了)的异志,不如周恩来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得堂皇,更不像毛导师“咏蛙”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或者“出乡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实这两首诗查百度百科词条的话,都可以发现非毛导师原创,只是改了几个字而已,有不同名人的不同版本)。这也可算是“流俗众,仁者稀”的一个注脚吧。
而林彪踏进的黄埔军校,大门彩楼两旁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应当说,很多志士,不管后来入国、共哪个党,也确实做到了这点,远点说国民党出了不少抗战名将,近点说共产党的内战名将也历练了建国后多年的残酷内斗,都可以说看到做到了。至于说为民族大义而不怕死,还是为内斗不休而不怕死,只有天知道。
林彪不管在井冈山、长征、抗战、内战中,都有过与毛导师的争执和分岐,但毛导师知道打天下需要林,故能及时合拍到正点上。例如抗战时,毛的核心策略是借机壮大力量,同时隐蔽和保存实力,求战后之内战一决生死,但林发动平型关战役,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都违背了毛的本意,即过早暴露了实力,但也由此可见真正军人的血性和本色,即民族大义为先。又如内战时林彪挥师东北,种种军情和决策,都有和毛抵触过的地方,在此不用多讲。毛当时为了胜利,不得不听正确的意见,或在双方意见上做个折衷。
而林彪在指挥四野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后,即封印称病归隐,由此可见他淡泊名利之心。而称病拒不指挥军队赴朝,有违毛的本意,但也彰显将军恤民体国之心,大战方休,安养生息为一国要旨,犯不着为了苏联老大哥的意图和扛住金家王朝,与世界联队一决高下。
而后来彭德怀抗美援朝有功,但功高震主,被就地顺手(顺着他一席逆龙鳞的话)拿下,转为林彪担任国防部长。林彪即使执掌军事,也任由常务理事,只是政治上不得不违心跟上毛的思路(不跟上,也有被拿下的危险),大谈毛丰功伟绩,大谈伟人千秋。这是真正的阳奉阴违,以林彪的心计和相处经历,难道看不出毛私心浓重,不甘人下(经济上不行,也得听他指挥)?
及至发动文革,林彪应当说也是在军队稳定上出过力的。而69年后在庐山上翻脸,以至九一三出逃,应当说林彪先毛走了一步,否则毛就会如同治死其他元勋一样,给他安个不得不有的罪名,致他身死家破。
据说林彪在东北指挥期间,兵力计算和调度能精确到营、排一级(那可是几十万人的大战阵),而913出走事件如狐魅般令后人猜不透。我今权且斗胆解理,以求胜解。
1971年五一节时,林彪在天安门上与毛泽东不辞而别,拂袖而去,决然不低头认错,可见其心志之坚。毛在那年搞了一次南巡,到处吹风,据史料说林彪一伙一路探听毛的讲话,并几次试图截杀毛。
以林彪之谋略,东北一境全胜,仅有营口逃出几万国军(淮海战役规模更大,但逃散的国军更多,其中尤以胡琏跳伞空降,指挥装甲部队孤军突围,最让解放军失色)。以他智慧,与人一席话,便能知人可否深交。以此看来,他也知道叶群和儿子立果的能耐。叶群终归是一个家庭主妇型的妇道人家,林立果有多大本事,从他指挥截杀毛的一次次失之交臂,就可以看出来。而林彪与他家人共处多年,这些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会预料到。
林总心里想的,可能是凑合着过一过,这辈子就够了。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什么是大?林总心里,应是正义之师,道义之剑,总体制胜,家庭小事,基本合格就罢了。后来据说法庭现场抖出了黄永胜与叶群调情的电话录音(林立果偷录),以林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功夫,十有八九先知先觉,但他都不挂怀,反而放心委任黄大将以重要职务,这是少有的胸怀气魄。
林彪一路追踪毛的讲话精神,应知其中端倪。及至毛列车抵京,如来神掌即将拍到林家,叶群和林立果应是心意慌乱,惟林彪默然不语,心中翻江倒海般盘算,嘴上却不多说,这是他在东北征战时的一惯本色。
而守卫林府的,是毛的御林军8341部队,名为守卫,实为看管,林彪不可能不知道。先人韩信的下场,他应是深有研究的。就在盘算之间,叶群给他服下安眠药让他安睡。他却镇住了药性,招呼全家上路,直奔山海关机场,以致8341部队都愕然,猝不及防。史料载叶群招呼林彪起床上路,以她小小妇人心,不可能有此神速转变和当机立断,此处应当为林彪的出招之始。
及至山海关,专机油料还没加够,机组人员也未配齐,但林彪应是信任潘景寅机长(又红又专,政治和业务都绝对可靠),立即命令强行起飞,此种决断绝非林家其他人能做得出的。
史料载林彪是被家人拖着上飞机的,应是体力不支,安眠药性发作以致不能自行走路的缘故,绝不是被家人胁迫。
史料载,周恩来得知林家准备专机,忙问吴法宪、李作鹏,吴李也说不知情,可见林彪对于军队内部军令、资源调度的程序,以及漏洞所在,是非常清楚的,否则不可能瞒天过海调动飞机,连吴等下属也蒙在鼓里。这种事也只有林彪想得出来、做得出来。据说黄永胜当时被叫到大会堂待命,实为拘押,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可能说是与四大金刚合谋?
至于豆豆向总理报告内情,要么是林彪失算一处,要么是故意示弱一招,根本无关乎大局。
及至专机腾空而起,历史车轮的方向盘已经不在毛的掌握中了(他执掌了二十多年,没干几件踏实的事),他自然而然地交棒到林彪的手里。
毛惜才爱才,虽无胸襟,但对林的敬重,心底是留存一份的。史载他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应是真心话,他不可能下令导弹部队击落专机的,他自始至终期望林彪回到宫廷正轨上,以宫廷的方式解决分岐,重演古代帝王将相剧幕,几分期望,几分幻想,几分天真。
毛敬重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林家大哥林育英。张国焘拥兵自重,欲与毛等决裂于草地,红军部队始终会不了师。此时林育英携带苏联圣意,并有林彪之赫赫威名相助,成功劝张国焘北上会师,完成表面上的团圆。这件事给足了毛泽东面子,也再给毛一些起家的本钱(兵将人才)。此事中,林育英有苏联圣意,林彪有虎虎将才,都是张国焘甘心北上的诱因之一。林家可以说对毛有大恩。
林育英1942年早逝时,中共早期领导人(后来的开国领导人)可以说是全部出动为他抬棺,极尽哀荣。
而林彪抗战时到苏联养伤五年,回国刚到延安时,毛不惜放低身段,出门相迎(据说是出迎十里),罕有的客气。林彪在主军一方,力拿东北时,与其他五虎上将(徐向前、刘伯承、粟裕、彭德怀)相比,所兼的党政军要职,是要比其他人多得多的。但林彪其实只管军事,其他职务只是为了镇住不同意见,一切为林的军事指挥让路。可见毛爱才之盛。
就算是蒋委员长,也对林彪网开一面,即便他是死敌的爱将,也嘱咐手下要好生照顾,惟恐不周。甚至在内部军政会议上,公开呵斥下属和学生,居然打不过一个区区黄埔四期生,少有的抬爱。
据说飞机起飞后在北京附近绕行了一圈,然后折向北方。应当说,林彪此时如果算计生路,飞向北不如飞向东,降落至韩国(横竖是投敌,还不如就近投),来得省燃料,以副统帅之才,不可能料不到这一点,但他命令飞向北方。史载解放军试飞员中,曾有过驾驶试验机叛逃南韩的,就是掐准了油料和航线。以致后来内地试飞军机,油料都只够在国境线内飞。
林彪让飞机在故都盘行一圈,也许有意,也许无意。如果有意,那就是故土绕心头,在雷达航图上给战友们一个最后的敬礼了。
林总毅然决然地令潘景寅北飞,最终结果他不是不清楚,油料不够,苏俄不善(他在苏联呆过五年,对于苏联的防空保卫制度不可能不清楚,一旦来历不明的飞机、舰船进入国境,苏军前线人员可以不用汇报就直接开火还击,这就是苏俄的底线),生还渺茫,家人同亡,人机俱毁。
但他还是选择了那条路,他选择和算定的路,必定考虑到三、四步之后,总之要比别人多算几步,否则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多算胜,少算不胜”,兵法至理。
他从林府出发,恐就选择了不归路,选择了玉石俱焚。只是一路上要哄骗家人,毕竟叶群和林立果的见识,还不能超脱功名,还停留在温柔富贵权力温床上。
及至温都尔汗附近,他也许算计到了油料可能足以飞到苏俄,干脆下令野外迫降,死也不做苏俄之俘。苏联人抓到猛料,不下尽心机榨干所有干货,是不会善罢干休的,由克格勃的种种骇人手段可见一斑。
以他的精明,不可能算计不到,他这一去,毛的威信将从天上掉到地下,一切谎言都将被无情戳穿,文革之路再也不能维继。他身已死,心犹活,毛位虽在,人望已失。盖世奇谋,惊天大计,就以他这一誓死不从的烈火雄心,被无情地实现了。
这一切都出自一位枯瘦如柴,双目炯炯的文弱军人脑海里。毛泽东至死,也不敢有违民意,把文革左派直接摆上台面,而是让老实厚道的华国锋居中做天平支点,一边文革派,一边走资派,就任由后人自算前程了。由此,也可以说,邓的复出,直接维系在林的出走一事上。以邓的心思,若有所念,若无所念。他对刘伯承就是一路不抬举,对林彪更是不赏识翻案(后来网开一面,下令同机的机组人员得以平反无罪),还是恭恭敬敬地维护着毛太祖的威望与人心。相比林彪不计功名荣辱,以身许国,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如果注意史料的话,应看到,八大表述、571工程文字(林彪谋反证据之一),以及十三大表述,是有相当多的文字和思想重合点的。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林彪真的是做到了,他比韩信高明,在于吸取了韩信及历代军人(特别是岳飞)的教训,甫一解放,不用劝说就立马交出兵权,而他又胜过韩信,以一死击碎了凡人心中的神牌和权位,滴溜溜地让历史转回他正常应有的轨道上。
“一文一武谓之道”。周恩来知道专机调动的事后,极力想做的,就是挽回林彪的心,但林彪业已决然,以他之死告诉周,没有千年不散的宴席,不必做奴才效忠一辈子。怪不得周在事件尘埃落定后,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在座人士无不愕然,他哭的应是一辈子的信念与事业,竟以这种方式来做最后的了结、传承和继往开来,哭的是可贵的战友,以死来劝他认清时势。周恩来后来抱病坚持工作,进手术室时大喊他不是叛徒,应是有兔死狐悲之伤的。毛一心想扶持的是文革派,越是制约周,反而越是成就了周所代表的、林所向往的路线。这可从四五运动中看出来。
叶剑英元帅应是深谙林彪内涵的。文革后的80年代,力主有关部门编注《武经七书》(应是此书,反正是林彪早就建议编修的),完成林帅的心愿。
佛说,有因必有果,不管是正因还是反因,对于果报有助益的,都应感念。这点对于一生险阵无数的革命元勋或政客来说,应是深得此道的。他们心知肚明,可又不敢说破。林之死,开创了三十年励治有为之新局,应记首功。可普通群众,有几个人能知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即使说破,又有几个人能信,说不定又是一番口水战让人吃不消。
真是:
千年狐狸万年帅,百代雄志一摔成。
粉身碎骨浑不怕,精卫填海志不渝。
空前绝后报国身,旷世仗义独行侠。
舍我骂名千万句,敢把皇帝压龙头。
以毛的帝王治国思维,断然想不到林彪在解放后,一路伴君如伴虎地、吹吹捧捧走来,以至最后摊牌,是这样一个结局,历代绝无仅有。林家对毛有大恩,林最后又大大地耍了毛一下,毛怎能不感慨,不自叹弗如,但他又如何向旁人说得出口,一说就要掉价的。
马谡曾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林彪确实做到了,他攻破了普通百姓心中的假“神”。任凭毛在事后如何把“副统帅”和“亲密战友”,齐刷刷地改头换面为“林贼”、“逆党”,群众心里已经不能再如过去那般洗脑了,越说越适得其反。
林彪应不是没考虑过南下广州,那里有他的旧部,但他仍选择北冥极限,一是尽量少牵累故人,二是快快了断吧。
综上,林彪913所为,实为略施小计的基础上,石破天惊的一招,此番作为,非林彪者,不能为,既要有胆有识,更要有精准算计,还要有慷慨赴死、壮士断腕、英雄就义之心。
千百年来,惟此一人。毛在他面前,似是巨人,实为矮子,根本算不上千年伟人。
废话这么多,一是说林彪作为反叛之人,确有值得研究之处。综观历史,凡是反叛者,必有转折处,可以深究,不像某些教派,一旦盖上棺材,就是伟大的LMN主义者、杰出的ABC家、卓越的XYZ领导人、坚定的UVW战士,如果不是工于文字前后比对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端倪,看那些满篇洋洋洒洒的正派史,悼词,有何思想批判价值?
建议延伸阅读红军第一叛将龚楚(又名龚鹤年)的书和资料,会有更深的体会。
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我说,这只是俗众的肉眼所见。多闻多思,历史上任何细节的展示和综合理解,都会是像风韵佳丽再撩开一层薄纱那样精彩迷人。历史有着蜿蜒起伏的温柔曲线,美不美在于人的慧眼去发现。
以下几部分属于漫漫而谈,等你学习做题累时,想起来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权当另一种休闲和放松,和对学习的一种策励,更激发你备战的激情和活力。
至于专业选择。你谈到想学财会。我结合我的体会,谈谈我的感想。
*) 专业的选择并不代表一辈子的选择。进大学时固然首要目的是学知识、学技能。但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曾公开说,大学里只有30%学到的是有用的。我的体会也是这样,如果我当时在大学时能多些与同学的互动,你来我往,而不是死抱书本,也许人生路会更顺。就像我是学计算机的,现在却在财政部门工作。
世事难料。即使是名人,专业的选择也与后来的成长途径大多不一致。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大概是在杭州师范大学念英语的,如巨人公司的史玉柱原来是念统计学类的专业,而微软的盖茨在哈佛是念法律、经济类的专业,苹果的乔布斯在里德学院主要是念艺术类的专业(他对字体美学有过深入学习的),化学中著名的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发现者,阿伏伽德罗实际上原来是学法律的。所以专业的选择不必太在乎,关键是心中要有根弦,要有追求上进的心,更要有适当的、得法的求上进之路,终归会有所成,学以致用。即使念的是不如意的、不感兴趣的专业,有认真受学之心,将来在某个时点也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交叉和交集,那时我们就是比别人在交集点上要强。
*) 职业的选择要结合自己的性格。财会专业是很多人的选择,应当说,财会人员是万金油,哪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都需要有财会人员的。但按我对这行的理解和所见所闻,财会人员也要有财会人员的素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保守单位财务秘密,说话谨慎,做事勤快,统计报表又准又快,由此而引申的,就是心思要细密,规划要周详(如金额一定要对,开列福利奖金时,不遗漏任何有份的人,等等)。我因与你初次见面,了解不是很多,所以你可对照自己的性格和脾气,看看适不适合这条路。至于其他专业需要什么性格,我无法周详说明,如果你学习累了,可适当上网做做这方面的查询,或在适当场合找周围的大人问问,权当是一种休闲和放松。而等到你得知高考分数,数天时间要填满一大堆志愿,这时再筹划专业的选择,那时会忙有余而心不足。
*) 尽量选能形成一门手艺或取得一个资质的专业。我的感受,国内即使是一流学府,其教学质量也是相当的次,就像俞敏洪说的,能学到30%就不错了。因此,如果你选择在大陆境内的大学读书,建议你选择能学到一门手艺的专业,特别是贴近为社会上的人直接服务和受用的专业,或是需要专门资质的专业。下面我列举一些我能想到的(这里讲文科的,理科的就略略而谈):
为什么要贴近为人服务的专业?我学电脑的一个感觉,越贴近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常青力越久,像我们学电脑,当时学的时候还是DOS、386等,而经几代技术变迁,只留下了一些思维方式可用,有很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停地补,而如医学、法律、护士、建筑等专业,直接面向人类服务,其严格规范性和入行门槛是较高的,而且一旦进入,只要不太贪,可保一世之用。
这就像电信业的发展,刚开始时电信、移动等公司的业务量主要集中在语音通话上,后来的短信也让这些公司大获利,但是再后来电信网络升级为3G、4G后,电信流量网络由于微信、QQ等的介入,与用户、顾客(人)之间就隔开了一层,微信、QQ等最贴近用户的那一层获益最大,而电信等公司沦为为他人做嫁衣,天天接收用户的网络投诉,不停升级改造网络,却分不到用户身上最肥的一块肉。
而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事业,也在渐渐把银行转账系统管道化,其变化趋势如同电信业一般,如出一辙。
所以说最贴近为人服务的行业和事业,是最值得做、最值得坚持的,而不是最靠近钱的行业,最值得我们去追求。一个行业赚钱,只会是一时(如过去的邮政业的辉煌与没落,以及即将显现的电信业的惨淡,银行业的衰退等),而一个行业靠近人,人要得到服务,总会是需要付出一些的,不只是钱的问题了。
增补:不要惟技术至上论。我们知道,中学时很多学理科的,是怀着技术救国的理想的。但是据我的观感,一件技术,要么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虽然高深,却是无用,要么是平易近人的技术,一经某个大发明家或某个公司的发明,以及大众用户的推介,就为众所周知,可以让大家拿来就用,用不着去重新发明轮子(指重新发明前人发明的东西)。所以现代的技术加上复制的便利性(尤其是电脑科技的复制能力),完全用不着每个人掌握技术的内部详细原理,只要会找到、会用、懂得用的技巧和方法,能达成自己事务上的需要,就行了。因此,建议你选择或学习的专业上,要以人为服务中心对象,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技术学科,惟技术至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不可取。
增补:要与前辈或知交(比较有交情的前辈高人)的专业学识有个近交叉。我们知道,往往会有子承父业的现象(专业上的完完全全的近亲繁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导师也喜欢挑自己学校或近围的学生),但也有些后代与前代人的专业,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如前代是学医的,后代是学音乐的,等等,但也许医与音乐之间也会有交叉的,这要靠各人的悟性。比如说一位美国的国防部长,早年做过建筑工地的泥匠,别人问他这两种职业有什么相同点,他很智趣地回答:都要从高处往低处仔细看)。但我想,后代的最好的专业选择(如果他愿意选择,因为有些人天生的、或因经历、经验上的缘故,就是喜欢某学科、某专业,实在不想换),是与前辈的专业、职业有个近叉,比如说前辈是学财务会计的,后辈学保险或工程造价,两者虽不完全一致,但也不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这样前后代交流,或者人脉的延展,都会有一个联系和交汇、不间断延伸的效果,我想这是最好的结果。
A 英语、中文或其他外语类的语言专业(只要是人,都要用语言交流思想,不管是听说读写,都用得着)。每门语言都深如海,即使中文也不例外(不要以为会说话、会写字,中文就学得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四年内专心学,学英文能接触到英语世界(这是世界的顶级主流文化圈),学中文可接触中华5000年的文章精华(将来是写材料的好手,或是编辑部的好手),如果学其他外语,建议优先学德语、日语。德国人严谨扎实,产品质量耐用,世界闻名,日本人精于调查,产品细腻人性化,这两个民族的文化,是仅次于英语世界的两大文化,值得学,值得深入,将来说不好就是德国或日本公司驻华办事人员。
B 法律(只要是人办事情,都要依法而行,并且进入此行门槛相当高,要通过国家级司法考试,欧美国家里律师更是金领)。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但学术界的法律学识,仍然是相当纯净和有水平的,不同于官府的法律训导,值得学。而如果更深一步,建议到欧美国家学法律(美国的法学院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叫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比GRE还难,但管卫东老师有办法,有一套),再次到新加坡学,或到香港学(香港回归大陆了,毕竟会受大陆影响,不够纯正)。而且就目前而言,中国能有大改观的(也就是说现在远远不足的,有很大提升余地的),未来四、五十年,在于政治生态的优化,这首先就需要法律人才。要知道,历届美国总统的行业出身中,以律师为最多。
C 历史(只要是人在做事,不了解历史上过来人的经历,会吃亏,了解历史,多少会避免犯同样的错。)按理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但是根据我个人观察,毛与蒋,都多多少少受苏联斯大林的影响,专权是有一套的(这是两人相同的一点),并且属下的情报特务系统都是相当地发达,可惜戴笠在抗日后不久就离奇地因飞机失事死去,否则蒋可能还会加些胜算。而毛蒋最大的不同,在于蒋对于之乎者也的儒论有一套,但对历史事实懂得不多,常喜欢理论性的训话;而毛就不同,一生勤读24史,并且对四大名著也是爱不释手,他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就能把复杂的道理给群众讲明白,很符合受众的水平,对于高级的部下,他更是用历史来训人,对林彪,他要林看《范晔传》,对王洪文,他要王看《刘盆子传》,好像还有一个谁,他要那人看《郭嘉传》(0702增补:他在大跃进失败后,请高级干部们看的,关键是要请陈云出山,主持经济工作。本人查后补记)。所以了解历史,就懂得未来,当然要深研到一定层次才行,否则半瓶水吊儿啷当,到哪里都是不满(瓶)的。
D 师范类专业(只要是人,都会有成长期,需要接受教育。)女孩子从事教育事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我眼所见,单身女教师一般都是成熟男士们追求的对象,一来职业体面,二来小孩的教育不用男人太操心了。但是当老师也有累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就会因做材料忙到晚上2点,城里的小学教师,也有很多上头派下来的检查评比压力,中学教师的升学压力更是不言而喻,大学教师的短处更多,一是进入门槛高(好的大学要海归博士,一般的大学要土博士,再次的要硕士生毕业),二是论文压力(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抄得妙不妙,能不能抄过关,如果没什么水平,就是这样混)。总而言之,各层级的老师处境,好处有,坏处也有,就看我们的应对和选择了(一分为二的思维)。
E 保险类专业(只要是人,或人在做某件事,或拥有某种财产,就会遇到风险,需要保险保障。)保险的概念一般人很生疏,常有人把世俗的保险推销与安利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个行业是对天然存在风险的一种众人合力救济,其内涵相当深,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向外国学来正经的一套保险经验。这个行业的潜力巨大,不亚于政治法律行业的前景,而且只要处事公正,没有政法官场上的明争暗斗风险。据说保险精算师是比金融分析师更难拿到的一种资质,按我想应是金领中的金领。
增补: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救济思维和产业,其在国外的历史远比国内悠久。而改革开放后的大陆保险业,虽兴旺发达,但仍不可完全与欧美先进国家的理念相比拟,保险业在中国变味了,变得有中国特色,被人归入安利一类的长于推销的行业,令普通人心生厌恶。这不是行业和行业理念的错,而是中国办保险的那帮人的错。其他行业或专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如法律、历史等。所以,如果我们有幸到欧美学习,应努力争取前去。如果我们愤愤于各行业的乌烟瘴气,不妨静下心来思考国外正宗传承的经营和修为之道,以期真正发扬光大。
关于未来的行业,还有2个行业很好:
F 新闻媒体业(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情报就是商机和金钱)。但新闻媒体业讲究及时、快速、准确,有时还要不畏强权,主要的业务人员从事起来殊为不易,并且极易得罪人,但如做新闻媒体业的后勤、行政部门,是不错的选择,总有饭吃。但是这样的话,要跟对人,特别是跟对新闻主办人,否则是落不到好的。
G 环保事业(人类已经得罪大自然太多,所受报应也多,需要更正的也多,总有事做)。我个人在莆田的体会,单单纯化水、纯净水事业,就有很多事可做。不必做太复杂、高深的东西,把净水事业做好,就足以成大事。当然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等也行,但越复杂和越讲究的东西,在中国总不会做得太顺太好。可以做国外知名品牌的代理或经销。
总而观之,我并不是说限定你能选这几类专业,而是说要按为人服务的思路去挖掘和匹配你的兴趣点专业,那样就会提高对备战高考的动力,并且以上所说分类并不是完全互斥的,例如,我们可以读师范大学的历史、法律、英语专业,可以读政法大学的法律史系,等等,他们是可以有交集的。
H 0906 增补:宗教学、神学和哲学。为何把宗教学也列在此?如果普通人读宗教学或神学,只会照本宣科,而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类比思维和社会经历,就会感受到宗教中的各种心理学暗示和强调的魅力所在。宗教是古代智者,感受到统治者的文化审查压力后,通过扭曲和移换,所留下的经典心理学指导(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综观古今中外,清教徒思想随着五月花号,培育了北美的最初一代菁英,以及促成了后来美国的繁荣强盛,而佛家思想,则深深地融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儒、道、佛三家并举的其中一支。可见,宗教是很有威力的,但是非一般人能了悟证得。我个人的感受,一个人应当怀着强烈的济世救民情怀,以入世而不是出离俗世的态度,并且有强大的类比、映射能力,来学好宗教学、神学和哲学,才会有强烈的正反馈和进步空间。
0908 增补:哲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去学哲学原理,才会有更多的发现。平常中小学的哲学只是马列的那一套,不足为全信,到大学里去专门学哲学,会广泛接触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那时思想才不会落俗套,才会有更好地处世和入世的哲理指导,对于有心学习、并且能看清社会问题真实面目的人来说,相当有用。
0917 增补:就心理学而言,宗教和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心理调整思路,应当说比各类近代的心理学说,更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检验,所以,如果说要学心理学,不妨从历史、宗教和哲学的角度去深研,应当会有更实在的发现、见解和处世之道。
0702增补;以上更像是未来职业的选择,而不是专业的选择,如果一位同学喜欢计算机,那也不妨学,将来进入上述的、种种为人服务的行业公司去发展,也是很好的。
至于在中国学的专业,建议学一学能学到基本功的专业,如语言、统计、中文、哲学、历史等等,不要学玄而又玄的专业,如工商管理、大数据挖掘。原因是,据我个人感知,中国大陆的学习,真正有修为的、能学到基本功的,还是一些基本功的专业里,有一些出色的老师,而玄而又玄的专业,大都是混日子的老师在把持。
0909 综观上述各类学科、行业、专业推荐,都需要有附着点。所谓附着点,就是说在一个专业中,总会有涉及到其他行业专业的,需要联合深研。比如说,法官、律师办理关于网络犯罪的案件,不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那就会非常被动;又如,学语言的,如果不对某一所在行业的专业术语有深研,那么充其量只能当个普通译员,或者外事宾馆的服务生、经理,又有何用?再如,学哲学的,如果不对社会变化与现实潮流,有深入了解和与社会大众的广泛交流接触,那根本谈不上哲学大道理对于普世的运用。所以,以上专业的选择,如果选上了,固然可喜,但更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有面上的广博,点上的深研,起码对于自己所接触和体验的周身世界,有探求和联系的兴趣,才会走得更远,而不至于在学学究究中迷失人生前进的方向(包括学术追求、思想追求、职业追求等)。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在航行路上,总有不同的境,不同的附着点,不能因得道而一时得意,也不要因失落而失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沉舟侧畔千帆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人,尽管难免磕磕绊绊、起起落落,但总的来说,应秉持时时前进争上游的进步态度,与社会问题结合,与自己所学结合,与自己的独立感受和思想结合,才会有更踏实的前进理路。
0909 以上愿与诸君共勉。
*) 尽量选人文素养和文化氛围较高的省会大学。据我所知,国家给某些重点大学投入了占全国总量80%的教育财力,但是换不来世界一流水平。我所经历的某些教授,也热衷于政、商、学互动,夜里加班到2点只是为了给学生分派科研任务,丝毫无法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尽管他过去有水平的,但将来未必。
我所知道的,一般省会城市的大学会有较高水平。因为省会城市的重点大学,一般地方政府会舍得投入,装点门面,伙食和宿舍都会较好,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的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等,而且是综合性的,在大学里学术氛围更有相融合的性质和气度,会开更大的眼界(因为有很多公开的演讲,以及众多的、奇异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
而就地域而言,江、浙、沪的大学,我认为是最开化之地,近百年来,出院士最多的,就是江浙一带。
当然,深圳大学、厦门大学等,虽然名气稍逊一点,但是是特区,相当有钱,所以我估计水平也不差。据说民国时清华老师的薪水有时会达到外校同等水平人士的两倍,那是相当的可观,当然会招到好老师,教出好学生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也,为有大师之谓也”(大概是这么说的)。如果时间再容许这些大学这么继续有钱下去,我想50年后,这两所大学的杰出校友会很多的,到时他们这些大学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了。
所以说,关键是找到大学里的好老师,如果没有机会上到好大学,找到名师,当下的、现成的老师,就要好好善待,尽可能吸取老师所能给予的全部营养。
*) 0728 增补:朋友圈问题
您曾说过,为了维护朋友圈,所以要选省内的大学,以便走入社会后,在省内能有更多的朋友关系。
我的看法,是省内的同学朋友圈固然要建立,但是,如果大学能走出省境,到外面去结交更多的同学友,不失为一件好事。我的个人感觉就是这样,现在虽然大学本科时的同学友有联系,但同学们在微信群、QQ群上的交流,有些是省内的同学友产生不出来的思想火花;而且,我现在到外地,到哪儿都能招呼上一批同学友,特别是北京;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在某些时候用得上。
所以,“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何处不相逢”,希望你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正确的学习地点选择。人的朋友圈,即人脉,关键在于靠自己的品德和感染力,不断地、持续地做正向积累,而非靠数量取胜,特别是不能骗朋友一时,以求一时之得利,这会伤害到整个朋友圈的;而若牺牲自己一时之利益,换来长久朋友的良好关系,这又是好得不得了的做法。这一段话是最重要的朋友圈观点,希望你谨记。
*) 人的一生,在恋爱、结婚、生子后,一事一事地忙过去,几乎没有尽头的。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我说这些题外话,为的是要你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单身的光阴,珍惜你父母、及众多亲朋好友能给予你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加以利用,借力打力,多多成就,不管是学识,还是将来的职业道路,不要该多得分时少得分,该得分时不得分,该少失分时多失分。打好手中的每张牌,不管抓到的是不是外人看来的烂牌(似乎是美国名将和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告诉他的)。
*) 保持身体素质和健康。这个无须多说,只是我们在追求梦想时,常常会脱离实际,飞离地面,有时摔下来可是摔得不轻(此点在我给w的信中有详述能力限度问题),父母不管在我们出生后如何如何地不是,但他们的精血给予了我们身体,让我们有了灵性的原点,这是我们一生出发的起点。古人为什么要留长发长须?就因为发须乃父母所赐,不忍割舍(我可能讲得不一定对,没有细细考究,只是想当初古人们怎么对待指甲的?0703补记:经查,是用锉刀或剪刀),如果头发长了就要盘起来,更有男子蓄须明志,古代均如此。脚踏实地,追逐梦想,我们两点都要切实做到,根本的就是要爱护好自己的健康,享受人生的种种经历,不要太把一生当苦来受,何况我的种种通途和思维都已展现在你面前。
0702增补:身体素质、健康,可以套用毛泽东的“根据地”理论,这些是未来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根据地”大了,将来的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根据地”小,再怎么闹腾,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有“根据地”意味的,还有个人品行、做事思路等最基本的方面,也可以说是“根据地”。此点对小孩子的培养,尤为至要。
8、预防性措施
我在本科时的编程经验基本是失败的,直到读研时在图书馆觅得一本微软员工写的《如何编写零错误的代码》(大概书名是这样的),讲到各种从源头纠正代码错误的预防性措施,才真正摸到工程师做事的一些门道。
增补:预防性措施。(防呆 fool-proof)
在我们平常的学习和备考中,要多点预防性措施的思维。比如说,眼镜在睡觉前要放到固定位置上,这样,第二天起床后,到指定的特定位置,一抓就到手,不用东摸西摸,半天摸不到手。还有更多的例子可以佐证这种预防性措施的思维。
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也许会说,平时放眼镜,尽管乱放,但总在房间里,还怕找不着吗?不是这样的,想像你有一天面临大考,心里十分地七上八下,紧张不安,以致动作变形,思想走神走样,这时,你摸到眼镜的时间,可能已经耗费了大半天,更别说提起做题的思维。
所以,邓先生80年代提出“四有新人”,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有纪律,按佛家的说法,就是要守戒律。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思维。就比如说财务行业,为什么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互相回避,特别是会计做账,一定不能只向出纳请教账怎么做,不然单位财务会出乱子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多在平时养成一些有用的预防性措施,总结出一些能缩短时间、提高安全系数、稳定系数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作风,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时这些方法的威力是看不出来的,但到关键时刻,即使我们心理不稳定,但由于平时养成的自然而然的习惯和惯性,我们的发挥还是会相对地、稳定如常,就如段誉一样,自然而然地使出六脉神剑。
0703增补:防呆的维基百科词条
防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防呆(日語:-{ポカヨケ}-;英語:Fool-proofing)是一種預防矯正的行為約束手段,運用避免產生錯誤的限制方法,讓操作者不需要花費注意力、也不需要經驗與專業知識即可直覺無誤完成正確的操作。
語源
防呆是一個源自於日本圍棋與將棋的術語,後來運用在工業管理上,基本概念應用在日本豐田汽車的生產方式,由新鄉重夫(Shigeo Shingo)提出,之後隨著工業品質管理的推展傳播至全世界。
防呆的日語為「-{ポカヨケ}-」,「-{ポカ}-」原為「圍棋或將棋中,不小心下錯的棋子」,引申為一般生活中不小心造成的錯誤;而「-{ヨケ}-」則為預防的意思,英語取其音譯為「Poka-yoke」,意譯則為「Fool-proofing」。中文译为防呆法或愚巧法。
用途
許多事情一旦作業量增加,事務變得繁忙,超過一般人可以正常注意並應變的情況下就會發生錯誤,甚至發生危險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為了預防錯誤與危險便可將防呆機制應用在相關的任何事情,包括職場的機械操作、一般生活的產品使用,甚至文書處理。讓具備專業知識以及充份經驗的人,甚至外行人都能輕鬆直覺的操作同時不會出錯與步入險境。
有些情形可以透過警告裝置提醒操作者作必要的因應處理,即時矯正,避免損失。
然而有些情形,如車禍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危險,在此運用的即是減少損傷的安全裝置。
原則與範例
斷根:將發生錯誤的原因排除,比如:折斷錄音帶上防再錄孔的塑膠片,即可防止再錄音。
保險:共同或依序執行兩個以上的動作完成工作,比如:使用2支鑰匙開保險箱。
自動:運用各種物理學(如:光學、電學、力學)、化學與機械結構學原理自動化執行或不執行,比如:水塔的浮球上昇至一定高度自動切斷給水。實際的應用除了浮力外還有秤重裝置、光線感應、計時器、單向裝置、保險絲、溫度計、壓力計、計數器等等。
電腦記憶體模組的防呆設計──凹洞。
相符:利用形狀、數學公式、發音、數量檢測,如連接線接頭及帳號檢查號碼。常見如電腦是普遍卻又複雜的裝置,相關零組件大都有形狀相符的防呆設計,像記憶體模組上的凹洞衹有唯一正確的方向安裝才能相符插入(如右圖)。
順序:將流程編號依序執行,如模型製作的操作說明書以編號表示零件別及組合程序。
隔離:透過區域分隔保護某些區域,避免危險或錯誤,常見如:將藥品置放高處以免兒童誤食。
複製:利用複製來方便核對,例如:統一發票的複寫列印、刷信用卡的拓印及命令複頌核對。
標示:運用線條粗細形狀或顏色區別以方便識別,如用粗線框表示填寫位置,虛線表示剪下位置,紅色表示緊急,綠色表示通行等。
警告:將不正常情形透過顏色、燈光、聲音警告,即時修正錯誤,例如:油表、各種警告燈及聲音。
緩和:利用各種方法減免錯誤發生的傷害,如:緩衝保裝隔層、安全帶、安全帽[1]。
再补:细节决定成败,沙子,远路。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平常做事、练习、备考时,种种的预防性措施和观念,要逐步完善和培养,不能马虎而一笔带过(当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当面临重大或繁多的问题群时,要选择最核心的、最要紧的、最急切的那个问题入手,予以彻底解决之,这不同与细节决定成败的思维)。各个细节的雕琢,在于保证临考时、关键时刻,心理再怎么起伏,技术动作也不会变形,这是最为关键的雕琢目的--预防性措施。
又如,在士兵征战走远路时,如果他们同时面对敌人的前追后击,和自己鞋子里的一料小沙子,那么可能他们还没杀敌,就已经被脚边的沙子折磨得痛苦不堪。故此,琢磨细节,纠正小顽疾,并推而广之,有助于你的成就。
9、(1008增补)懂与不懂、名与不名、僵与不僵
这里略说几种矛盾关系,以及我们正确的应对之策。
9-1 懂与不懂
我记得以前上英语课时,老师会提问单词。有些同学回答不上来的,我能脱口而出。回到宿舍后,同学会对我说,“你怎么懂得那么多单词,我还不会”。
话虽如此,其实老师上课时的提问,相当于教了一遍,别的同学平时不会的,应多学了一遍,或者起码有了学的方向和路径。而我虽回答了出来,但其实只是重复了一下,或者最多练习了一下,对我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基于此,老师上课时问到我们不懂的,是我们长功力的时候;老师上课问到我们懂的,其实最多只是巩固一下我们的知识点,助益并不大。我们的眼光要从课堂之上,延伸到课堂之外。
所以上课时遇到不懂的并不可怕,不值得我们烦恼忧虑,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落后在哪里(重点是落后或不懂的深层次原因在哪里),进步在哪里,重要的走向和取向在哪里,看不清我们自己的SWOT(内部优点、内部劣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这是我们真正要注意和关照自身的地方。
这也算是一分为二的一种拓展。此所谓“懂与不懂”的辩证解理。
9-2 名与不名
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比方说,现在社会上有种现象,成名人士要资源有资源,要荣誉有荣誉,要地位有地位,并且是滚雪球般地越聚越多,但对于一无所有的底层奋斗人士,刚开始的日子是非常艰辛的,甚至一辈子也只能在底层挣扎。
仔细想来,这些颁发资源、荣誉、地位的部门,大多数其实也是有私心的,他们对于真正有成就的人,颁发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为这个部门、平台的名气站台(做注脚)。真正有成就的人,其实是不在乎这些的。而有潜力、却尚无大成就的人,恰恰需要这些东西,但有关部门、平台却不会大方地给后者以资源、荣誉和地位等,最多就给点毛毛雨,而对前者,颁发者却会很大方、大气。这也算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综观中国历史,这样的站台事件和迷局,不乏实例。如明代的海瑞,宋朝的包拯,无不是为皇权的圣明、朝廷的清明而站台。而近代的焦裕星(兰考到现在还没脱贫)、孔繁星、陈景星、王选星等,大概也有点那个意思。
大多数身陷站台之局的好人,一时身在局中没法看清真相,等到设局者要他们做这做那(可能有违他们的良心和本性)时,他们自己已经身陷局中不能自拔,作茧自缚、受制于人了,只好乖乖就范,听从设局者的安排。
这就是中国历史与现实之怪现状。功成名就者占据了蜂拥而至的各种资源,并且源源不断,以至大多消化不良;而卑微渺小者被社会挤压到角落里,社会给予的资源可以说是怀水车薪,使得他们少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有这样出人头地的人,但不多,如马云、王江民等)。此所谓“名与不名”。
真正的智者,是功到必成,又澹泊名利、愿意归隐于江湖之外的,如春秋时的范蠡,汉代的张良等。这也是另一种的“名与不名”。
1013 增补:控局者对“名”、“星”的拱卫。
“名与不名”中,对名的拱卫,也折射出了控局者的意图,即要有官造样板、官造典型。真正地陷入这样的“样板”、“典型”境地的人,处境也是艰难的,甚至违背了其生活的本意。例如,以前有官方文宣说雷锋是不谈恋爱的,其实当雷锋逝世前,是有过恋情的。而这入局的“样板”、“典型”若尚未离世,其处境更增变数,如80年代的典型企业家步鑫生,造就“企业家”之星的运动让他火了,也造就了他后来自傲、衰败的因。
所以,“星”、“名”、“样板”、“典型”,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想过正常人生活的凡人来说,敬而远之,远而避之,未尝不是人生一件幸事。
宋代的范仲淹,写过《岳阳楼记》,也有过一些功业(军事上也是有建树的,这在文官中是很难得的),据说他的后人在苏州一带。范仲淹嘱后人勿为官,以木工等手艺为业,后代繁衍不息。
清末的曾国藩,文治武功均不得了,甚至有人劝进取代皇室,曾拒不从,也嘱后人勿为官,其后代多在其他领域有建树。国共纷争中,上流社会不乏曾家后人的身影。
建国后四大统兵之将中,林彪与刘伯承,不约而同地选择释放兵权,归于宁静,并且都不参加拜帅授衔之盛会,可见二人心境之淡泊,早已知道古训。可毛导师不让林学生安逸,因此有“打鬼借用爱将”之举,致师生决裂江湖,终至折戟沉沙于漠北,导师也因此号令失灵,从此走向坡下终点。
综观百代厚黑史,如燕青、梁鸿般的草根苟隐和合人生,实为智者首选。
9-3 僵与不僵
再说说考试。有人说现在考试是僵化的制度,僵化的题目思路,不参加也罢,甚至提出了全盘推翻现有考试制度的观点。也有人沉沦在考试等僵化的制度架构中,即使按考试游戏的规则胜出了,也没有改变这种僵化制度的愿望。
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全盘否定(试图推翻)、或全盘肯定(无限沉沦),都不如按现有的僵化游戏规则(考试制度)胜出后,再试图进行渐进式改良(使后来人不重复或者少受前人的痛苦)来得实在,社会变革成本也最小。
所以说,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既要认真准备和应付这僵化的东西,以期在考场上胜出;也要超越和超脱,在这僵局中胜出后尽我们微薄之力,改良改变这僵化的考试制度。此所谓“僵与不僵”。
以上略略叙述这几对矛盾关系,以期对后来者能有新鲜的思路。
文毕。
祝好!
j 敬 -->
更新日志:
2014.10.15 润色了页眉和页脚,增加双语名人名言。增加了语言通识,增加了生命比分数重要。
2014.10.17 近几天在英语和语文学习两节之间,增加了语言通识的补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